蒼耳遠行——2017年中山大學郭汝菁畢業(yè)記
2017-09-05 11:18:50 來源: 泉州企業(yè)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條
作者參加曼大志愿活動之學釘花圃
故事再說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念完了最后兩年本科,來年將在牛津大學修讀應用語言學碩士。這是國際翻譯學院和曼大在英文系上的“2+2”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畢業(yè)時獲雙方本科學位。在曼大我讀的是語言學與影視研究,兩個專業(yè)的課相差不少,影視研究的學習出于我對傳媒的興趣,語言學仍是主業(yè)。
這一次是我比較系統(tǒng)地讀語言學,教授們的研究領域各不同,語言背景也不同,來自挪威、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英美的教授,和來自更多地方的學生一起,將如空氣一般日常的人類語言當作一門與其他眾多學科互通的科學來研究,涉及音系學、類型學、句法學、法律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當然時刻有寫論文、做報告、開展社會調(diào)查和考試的煎熬,然而這是做學問得快樂的本質(zhì)。
語言學是一門和人的日常生活、國際交流都息息相關的學科,它使我不限制在教室里。在曼大的兩年間,我曾和一個來自羅馬的學Chinese Businese的碩士姐姐成為語伴,練習我的第二外語西班牙語的聽說能力(小姐姐的母親是委內(nèi)瑞拉人,說西語)。我也做過一個伊朗籍a(chǎn)irbnb房主的中文家教,還參加了曼大孔子學院一對一buddy項目與漢語角。海外學中文的熱潮近幾年有增無減,并且有一定的低齡化趨勢,以英國為例,千萬英鎊的財政資金將投入小學普通話教育,歐洲第一所中英雙語學校,肯辛頓韋德學校也落戶倫敦,今年將招收第一批幼兒園與學前班學生。對學習語言學(尤其是應用語言學)的中國學生來說,看見了一種機遇,一些未來的可能性,同時又兼了自豪之情,鼓舞了學術研究的毅力。
畢業(yè)的這一年,我在大曼城區(qū)一所中文學校當助教,學生大部分是華人移民第二代,雖然他們的母語已不再是中文,父母們?nèi)杂幸庾R地堅持中文教育,是雙語及多語主義的實例,也是海外華人群體的一種共通意識。也是在做助教的過程中,我慢慢寫出了二語習得里關于語碼轉換一題的研究計劃,遞交了牛津應用語言學碩士的申請,收到了錄取信。其實學問并不盡是陽春白雪,它來自人的生活,又賴于人對自己心智潛力的激發(fā),有平凡,有不平凡。
在曼大,社團活動也很活躍,去過幾個當?shù)厣鐖F,最后還是對曼城華人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感情較深。加入曼城學聯(lián)宣傳部以來,和學聯(lián)伙伴一起舉辦了中國文化節(jié)和全英春晚,這樣人在國外,但是同胞聯(lián)系一直沒斷,好像風箏節(jié)上用一只手同時放飛的風箏們,好風常來。也因為在曼城學聯(lián)管理了1年的微信公眾號,操練了一把新媒體“主頁君”的技能,得以繼續(xù)我傳媒方面的興趣,來年也將在全英學聯(lián)下的《英倫學人》編輯部擔任編輯。去年暑假我曾在廣州《南方人物周刊》做實習記者,回英后仍線上參與了國內(nèi)記者的一些專題報道,終于有了一點認為自己堅持了傳媒興趣的底氣。
在志愿活動上,所幸也能如此。Manchester Leadership Program是曼大的一個品牌項目,和大曼城區(qū)許多社區(qū)組織和志愿協(xié)會合作,鼓勵學生對這座城市獻力,包括市容建設、社區(qū)人口調(diào)查與服務、中小學交流與基金籌募等。參與項目的那一年,我把重心放在與綠化及環(huán)保相關的活動上,學了許多園藝與木工技能,對城市市容建設有了直接的了解,偶爾經(jīng)過某條街,還能認出自己圍出的花圃。打破象牙塔,大學與它的城市互助互進,是我體驗到的這座工業(yè)革命第一城特有的高效與嚴謹。
在我即將離開曼城的時候,5月22日晚,曼城發(fā)生了恐怖襲擊事件,人群中的恐慌立時淹沒曼城,但更強地淹沒過恐慌的是曼城市民互愈與自愈的能力。警方于全城戒備、搜查,嚴防二次恐襲,獻血的隊伍排起,醒目的紅色募捐箱掛出,市中心圣安廣場上積聚起氣球、花環(huán)、蠟燭和肅穆的默哀氣氛,人們在皮膚上畫了曼城市徽蜜蜂圖案,英國老牌連鎖書店Waterstones門口立起標牌呼吁團聚力量,正如參賽者們在恐襲事件過后如期舉行的曼城馬拉松上說,“We don’t run away from terror。”這又是這座城市的堅韌。城市氣格對一個人的正面影響,自然也是大學的意義。
這4年我確實像蒼耳,走了又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亞歐大陸的東南端跨過了英吉利海峽。如今回頭看我,遠一點的我,近一點的我,沒有完美的我,沒有靜止的我,只有更飽滿的我,只有更加會意生命之可貴的我,不可辜負是青春。
作者簡介:
郭汝菁,閩南人,喜文學、旅行、侯孝賢及未曾嘗試過的新事物(雖太陽底下大抵沒有新事物),惡自大、附利、傳銷及無意義的老封建。大學以來常負笈,跨亞歐大陸。當年還是個角亭檐飛的花花蝴蝶,英國文學、新聞傳媒、西班牙語,四處擇而學之,花蜜兼蝶粉四散。如今在語言學半路出家,道行甚淺,企盼在日常話語交際中汲取學術研究的源泉。
相關閱讀
-
-
滴水的世界——關于刷題
(作者:泉州實驗中學高一特優(yōu)班 林睿思)我坐在故鄉(xiāng)的曙光里,聽晨鳥反復吟唱同一個旋律。綠葉鳴...更多
2018-03-07 10:48:12
-
-
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過文明祥和歡樂年
春節(jié)期間,惠安縣各級各部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過文明祥和歡樂年。真情服務暖...更多
2018-03-07 10:44:29
-
-
蔣細宗:功成身退卻熠熠生輝
(泉州企業(yè)家雜志記者 宋春蘭)事實上,我已經(jīng)4年沒進辦公室。 蔣細宗直言不諱。或許是半個多世紀...更多
2018-03-07 10: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