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刊發(fā)7000余字文章 解讀長征精神偉力(圖)
2016-10-19 20:18:53 來源: 解放軍報
0瀏覽 評論0條
“攻戰(zhàn)之本,系乎民心”。
毛澤東曾斷言,如果國民黨“也學紅軍的長途轉移,那是一定會被消滅的”,“因為他們沒有人民的援助”。
“一顆花生兩顆仁,紅軍百姓一家人;紅軍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紅軍。”這首流傳在中央蘇區(qū)的歌謠,就是軍民一家人的生動寫照。
紅軍來自人民。在很多蘇區(qū),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開始到主力紅軍長征,江西興國約23萬人口中,就有8萬多人參加了紅軍。
紅軍為了人民。國民黨軍隊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紅軍所到之處卻“雞犬不驚”。
長征勝利依靠的是人民。長征途中,人民群眾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籌款籌糧、掩護傷員、傳送消息……強渡大渡河,十幾名船工和紅軍勇士一樣奮不顧身。涉險過草地,一位60多歲的藏族通司為紅軍探路,經過4天4夜,開辟出一條讓紅軍大部隊通過的生命線。
紅軍長征曾經過近20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雜居區(qū)。國民黨在這些地區(qū)留下的是民族隔閡和仇恨,紅軍經過后,廣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誼。不少人參加紅軍后,成為英勇善戰(zhàn)的革命戰(zhàn)士。
陳云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說:“紅軍之所以能突破重圍,不僅在于有軍事力量,而且在于深得民心。”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
從“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的紅軍長征,到“陷敵于人民戰(zhàn)爭汪洋大海”的抗日戰(zhàn)場,再到“小推車推出勝利”的決戰(zhàn)決勝,我黨我軍始終和人民站在一起,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勝利的天平向敵我哪一方傾斜,早已判定。
80年過去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那段烽火歲月,我們必須經常自問:能不能始終像紅軍先輩那樣“和民眾打成一片”?能不能始終做到和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還是不是那樣濃?聯(lián)系群眾、組織群眾的本領還具不具備?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主席發(fā)出的這句宣言,鏗鏘有力,意味深長,道出的是共產黨人的心聲。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習主席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黨我軍的生存之本、發(fā)展之根、制勝之道。
今天我們行進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上,奮斗所指,聚力所向,就是為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過去,我們依靠人民戰(zhàn)爭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未來,我們還要繼續(xù)深入探索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更好地發(fā)揚我黨我軍的這一最大政治優(yōu)勢。
一位三過草地的紅軍女戰(zhàn)士回憶長征這段歷史,曾深有感觸:“集體的利益,是紅軍一切行動的準繩。”
一切為了大局,一切為了集體,一切為了革命勝利,保持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這是長征勝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長征精神的重要方面。
長征之初,紅二、紅六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發(fā)動了“湘西攻勢”,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蔣介石隨即組織了對這一根據(jù)地的大規(guī)模“圍剿”。
遵義會議后,紅軍雖采取靈活機動戰(zhàn)術,但總難以甩掉敵人。毛澤東等決定讓能跑善打、敢于獨立作戰(zhàn)的“老九”,即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執(zhí)行誘敵任務,以少量兵力牽制大量敵人。紅九軍團接受命令后,偽裝成紅軍主力,在大部隊渡過烏江后,果斷決定放棄渡江,留下與敵周旋,為紅軍主力擺脫敵人圍追堵截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中央紅軍抵達陜北時,部隊供給極度困窘。先期抵達的紅二十五軍知道后,立即將自己部隊的絕大部分積蓄送給中央紅軍。
在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中,黨和紅軍指戰(zhàn)員更顯示出堅強黨性和大局意識。張國燾要朱德發(fā)表宣言反對黨中央,朱德嚴詞拒絕。斗爭的關鍵時刻,紅四方面軍領導徐向前毅然決然地說:天下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何叔衡,黨的“一大”代表,曾迫切要求跟隨紅軍主力一同轉移,并準備了兩雙結實的草鞋。但當中央決定讓他留下來繼續(xù)斗爭時,他堅決服從。后來,在長汀突圍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劉伯堅,曾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等,中央安排他留在蘇區(qū)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他知道留下意味著什么,但馬上帶著官兵在于都河上架橋,為主力紅軍出征作準備。后在率部突圍時被俘,英勇就義前所作的《帶鐐行》,充分展現(xiàn)了革命者“志氣愈軒昂”的浩然正氣。
勝利,總會有犧牲。
今天,推進強國強軍偉大事業(yè),面臨的條件和環(huán)境已遠非當年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可比。但為了“大我”,舍棄“小我”,永遠是偉大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特別是當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關鍵期,更加需要我們每一名官兵、每一支部隊都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紀律意識、團結意識。
長征時期,“走”還是“留”,往往意味著生與死的抉擇。今天,面對改革中的走與留、得與失、進與退的選擇,我們有什么理由瞻前顧后、患得患失呢?!
習主席鮮明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長征要持續(xù)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我們黨領導人民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新長征,是對光榮歷史和傳統(tǒng)的賡續(xù)弘揚,是對時代和未來的莊嚴承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奪取新勝利、開啟新篇章的宣言書。
——新長征,標注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新高度。
80年前的長征,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解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8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所進行的偉大斗爭,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今天,我們黨帶領人民所進行的新長征,必將徹底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徹底實現(xiàn)近代以來無數(shù)中華兒女孜孜以求的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將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長征,內在包含著強軍興軍的宏偉目標。
紅軍長征勝利充分說明了一個真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始終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長期以來,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著貢獻。
中國夢包含強軍夢,強軍夢支撐中國夢。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發(fā)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既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堅強力量保證。
80年前的長征,使人民軍隊走出絕境,走向新生,用鮮血染紅了共和國的旗幟。
今天,實現(xiàn)強軍目標,把我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我軍就能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新的功勛,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貢獻。
——新長征,賦予我們這代人艱巨而光榮的歷史責任。
長征到新長征,是一代代人賡續(xù)的接力賽?,F(xiàn)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中。我們決不能辜負了歷史、辜負了時代。
新的征途上,我們既有前人打下的堅實基礎,積累的寶貴經驗,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也會遇到新的“雪山”“草地”,需要攻克各種新的“婁山關”“臘子口”。我們要像紅軍先輩一樣,始終保持那么一種崇高追求,那么一種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領導我們邁上了新長征的偉大征程。我們要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當好長征精神的傳承者,當好新長征的實踐者,“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yōu)異的答卷”。
(《解放軍報》作者:解辛平)
相關閱讀
- (2015-06-08)陳云長女陳偉力:習近平強力反腐還是為了保江山
- (2014-10-18)毛新宇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80周年”活動發(fā)賀信
- (2014-10-18)陳毅之子江西話“長征”:感恩、感動、感奮(圖)
- (2014-10-23)長征三號丙增強型火箭首秀 奏響探月三期序曲
- (2014-10-23)中國長征三號丙增強型火箭亮相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