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跡 曾興建六七座清凈寺
2014-06-17 10:15:50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陳健
0瀏覽 評論0條
其他清凈寺:城門遺址 驚現(xiàn)古碑刻
南門清凈寺由穆罕默德·本·艾敏伯克爾主持建造。1984年,在泉州南門城基出土的石刻記載了建寺者穆罕默德的名字。這座清凈寺應該就在南門附近,建造時間約為14世紀初。
東門外清凈寺由納希德·艾斯馬爾·穆薩丁重修。1956年,考古人員在泉州仁風門外東頭鄉(xiāng)發(fā)掘一塊阿拉伯文碑刻,上面記載了寺門翻修時間以及主持翻修的納希德的名字。碑刻出土地點,是宋元時期外國人聚居地,這座清真寺的重修時間是元代至治二年(1322)。
【墓葬】
大食義士修建阿拉伯公墓
1965年,泉州市郊發(fā)現(xiàn)一方阿拉伯文墓碑,這是侯賽因·本·默罕穆德·色拉退的墓碑。雖然學術界對這塊墓碑的年代存在“唐朝說”與“宋元說”,但該墓碑仍是泉州發(fā)現(xiàn)的最早伊斯蘭教墓碑之一。
《諸蕃志》中記載,大食蕃商忽蓮僑居泉州南城,樂善好施,他建公墓于泉州城外東南隅。據(jù)記載,泉州阿拉伯公墓最早由蒲霞辛創(chuàng)建,忽蓮則“成就封殖之”。公墓建成于隆興元年(1163),周圍有圍墻,大門加鎖,墓區(qū)內(nèi)有房屋覆蓋。
【風俗】
阿拉伯奇花異木 裝扮蟳埔女發(fā)髻?
據(jù)介紹,蟳埔社區(qū)的蠔殼厝前身與蒲壽庚兄長蒲壽晟的私人花園——云麓花園聯(lián)系密切。蒲家從故鄉(xiāng)阿拉伯移植來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種奇花異木,為蟳埔女供應鮮花做簪戴。
元末明初,在反蒲運動中,蒲壽庚后裔改姓為卜。有人這樣假設:蟳埔女愛戴花的習慣,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先祖其實就是當年“云麓花園”的主人,只不過云麓人因卜字與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蟳埔人會不會則因黃字與蒲字形近而改姓黃呢?
【人物】
伊本·白圖泰從泉州登陸中國
伊本·白圖泰(1303-1377年)是中世紀偉大的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伊本·白圖泰開始周游各國,他于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六月到達中國,并在泉州登陸,此后去往廣州、建昌、杭州等地。
伊本·白圖泰于1346年10月或11月離開泉州,在中國停留半年之久。他講旅途見聞給人聽,后由人記錄成書,名為《異域奇游圣覽》,俗稱《伊本·白圖泰游記》。
在游記中,他這樣記載泉州:“我們渡海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nèi)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shù)……該城市花園很多,房舍位于花園中央。”
蒲壽庚促元世祖加封媽祖
根據(jù)記載,蒲壽庚的先輩富甲一時,在父親蒲開宗遷居泉州后,他子承父業(yè),繼續(xù)從事以運販大宗香料為主的海外貿(mào)易,家財巨萬,家僮數(shù)千。此外,蒲壽庚還曾任泉州市舶司。
南宋景炎元年(1276),蒲壽庚降元,并以所擁有的海舶交元軍進攻殘余宋師。據(jù)記載,降元后,蒲壽庚向元廷提出盡快恢復市舶司制度。元兵撤退后,元廷下令立市舶司于泉州,有史學家認為蒲壽庚此舉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戰(zhàn)爭的大創(chuàng)傷,并繼續(xù)發(fā)展而極盛。
至元十五年(1278),應蒲壽庚請封,元世祖加封媽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
此外,蒲壽庚的貢獻還在于制香業(yè)。蒲氏家族的制香業(yè)至今延續(xù)。而永春達埔的制香業(yè),據(jù)說就是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技藝。
【交流篇】
刺桐古城 串起千年中阿交流篇章
過去,阿拉伯國家只知歷史上有一座名為“載桐”的城,這座城與阿拉伯各國淵源深厚,并曾是世界級大港。在學界爭論了一百多年后,專家們終于論證——“載桐”實為刺桐,就是泉州。
199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考察團,分成陸上、草原和海上三個組出發(fā)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坐阿曼船只,從意大利威尼斯出發(fā),考察團在中國考察的主線定在泉州,泉州海交館也收到來自阿曼的珍貴禮物——一艘出現(xiàn)在《一千零一夜》里的海船,在故事里那艘船來過中國。泉州與阿拉伯國家的交流,被《一千零一夜》里的那艘海船串起。
古代部分
冰糖制造技術從泉州傳至埃及
中國在唐朝首先生產(chǎn)冰糖。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載,武干市(現(xiàn)泉州永春)以大規(guī)模制糖業(yè)著名,出產(chǎn)的糖運往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供給宮廷使用。但本地人不懂制造高質(zhì)量糖的工藝,后來有些精通糖加工法的巴比倫人來到帝廷,被派到武干市,向當?shù)厝藗魇谟媚撤N木灰制糖的方法。
從馬可·波羅的記載中可知,在互相交流中,埃及人對中國制糖技術的提高作出了貢獻,向泉州人傳授了制造黑砂糖的方法,也把在泉州習得的制造冰糖方法帶回自己的國家。
元代泉州使者奉使波斯灣地區(qū)
1953年,泉州南教場發(fā)現(xiàn)一塊元代奉使波斯使者的墓碑,盡管墓碑僅存前半截,翻譯后專家們發(fā)現(xiàn)了玄機:墓碑講述的是一位奉使火魯沒思的泉州使者經(jīng)歷。
火魯沒思,是今天位于阿曼灣和波斯灣之間、霍爾木茲海峽以北的濱海地區(qū)。火魯沒思當時屬于伊利汗國(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元朝西南宗藩國﹐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的重要貿(mào)易港口。這位泉州籍使者,可能就是元代送派伊利汗國使者回國的使臣之一。
晉江科學家出訪寫成軍事巨著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晉江陳埭人丁拱辰先后到過波斯、阿拉伯、呂宋諸島等地。
途經(jīng)波斯和阿拉伯時,丁拱辰留心考察,回國后寫成《演炮圖說》。著作問世后,丁拱辰又在其他科學家?guī)椭氯灼涓澹诘拦舛?1843年)重新輯錄《演炮圖說輯要》出版。這本著作附圖110多幅,對各種炮式、火藥和輪船、戰(zhàn)艦的制法和運用詳加說明,并附上了圖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丁拱辰在前兩版書稿基礎上,寫出《演炮圖說后編》2卷。
現(xiàn)代部分
阿拉伯國家助力建造伊斯蘭陳列館
199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海絲”考察團在泉州期間,泉州海交館建議各國投資捐建一個專門的伊斯蘭陳列館,收藏和展示海交館內(nèi)大量的伊斯蘭石刻、石碑。
1999年,籌建中的陳列館收到了以阿曼國王名義捐贈的20萬美元;此后,沙特阿拉伯以國王名義捐贈30萬美元;摩洛哥捐贈10萬迪拉姆(該國貨幣單位)。在陳列館建設中,福建省政府出資400萬元人民幣,泉州市政府出資820萬元人民幣。
2001年,“泉州伊斯蘭文化陳列館”在海交館館區(qū)內(nèi)舉行奠基儀式。16個相關國家的駐華大使、官員參加了儀式。陳列館的建設,演變成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現(xiàn)代交流的一段佳話。
“海絲泉州”隨文化部走進阿拉伯
在泉州海交館內(nèi),收藏著數(shù)百件刻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墓碑石。通過這些石刻,人們得以知道宋元時期,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從何處來、為何而來。
因為兩地源遠流長的交流史,在與阿拉伯的對外交流中,文化部多次將“海絲泉州”作為舉辦展覽的主題。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由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活動中,以“海絲泉州”為主題,泉州海交館的珍貴館藏文物,分別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三個國家辦展。此外,泉州海交館館藏文物2003年到科威特展出、2005年在沙特阿拉伯展出、2006年在阿曼第三次展出。
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 蔡紫旻 吳嘉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