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工美器匠心獨具 安溪藝博會創(chuàng)意十足看點多(圖)
《琴瑟和鳴》
體驗非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
巧手能編天下物,山間草木變奇珍。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安溪“竹藤編技藝”,有著千年歷史,被譽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
當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竹藤編)技藝表演引來眾多看客駐足拍照、體驗。二三十名來自安溪華僑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坐在小椅子上徒手編織著。細長的竹絲在他們手中不消一會兒,便成了精致小巧的小果籃,令人嘖嘖稱奇。
“竹藤編技藝”的元老級人物陳清河不吝溢美之詞,“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傳統(tǒng)非遺技藝的傳承創(chuàng)新,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體驗課,今后還將逐步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這對整個產業(yè)的發(fā)揚光大將起到不可小覷的基礎性作用。”
清華師生結緣安溪“開眼問道”
當天,以“開眼問道”為主題的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藝術碩士《視覺符號設計》課程教學成果展則帶著滿滿的創(chuàng)意元素,讓參觀者真真切切大開了一次眼界。
說起清華師生與安溪的淵源,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維津津樂道。2015年,應邀擔任2015“匠心杯”中國(安溪)藤鐵工藝現場創(chuàng)作大賽評委的黃維,發(fā)現安溪藤鐵工藝產業(yè)轉型升級亟須設計生產出當代國人喜聞樂見、新穎時尚的產品,這與《視覺符號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不謀而合。自那年起,在安溪縣委、縣政府以及陳清河大師和多家企業(yè)負責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每年均組織不同專業(yè)的20余名藝術碩士生與安溪多家企業(yè)的工藝匠師結成對子,聯合開展藝匠融合、協同創(chuàng)新的產學研活動。同時,邀請企業(yè)家前往學校研修,搭建了一個“問道名師、問策名企”的高端平臺,實現了校地之間的互利共贏。
“這三年,學生先后創(chuàng)作出300余件作品,此次我們展出了其中的100多件。這些作品筆墨少、用材少,但產出效果卻十分出奇,凸顯了實用性與觀賞性的有機結合,真正做到了‘中國文化、當代表達’。”黃維告訴記者,所謂“開眼”,指的是創(chuàng)造定位準確、形態(tài)獨特、心相一致、賞心悅目的現代視覺符號語言;所謂“問道”,即是探索視覺符號設計之道,通過原創(chuàng)的“開眼”產品尋求助力企業(yè)轉型升級之道。
現場展出的北方學生陳為的作品《琴瑟和鳴》便是如此。一張鐵皮,以單純的三角形為基礎形體,幾經翻轉、裁剪、上色,就是一對形似正在拜天地的閩南佳偶的工藝品。整體美觀時尚、雅俗共賞,既有傳統(tǒng)元素,又凸顯當代藝術。其創(chuàng)作靈感,正是源于他第一次到安溪湖頭李光地故居,受到閩南婚慶民俗文化的啟迪,油然而生的創(chuàng)意。 □記者 陳林森 文/圖
相關鏈接
一根藤條“編”出富民產業(yè)
安溪家居工藝發(fā)端于民間草根藝術。
安溪竹藤編技藝歷經千年,日臻成熟。上世紀90年代初,安溪工藝界把堅硬的鋼鐵和細軟的藤絲巧妙結合,首創(chuàng)“藤鐵工藝”新藝種。繼而,幾經培育,形成了家居工藝文化產業(yè),成為安溪繼茶產業(yè)之后的第二大支柱產業(yè)和民生產業(yè)。
自此,歷經“竹編—藤編—藤鐵工藝—家居工藝”四個階段,一根藤條裂變?yōu)橐淮笤旄0傩盏母幻癞a業(yè),入選國家級非遺,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獲評中國藤鐵工藝之都,成為鮮明的安溪符號、“海絲文化”的亮麗元素。(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