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田院士”朱英國逝世:成就比肩袁隆平
2017-08-14 07:59: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zé)任編輯:黃如萍
0瀏覽 評論0條
“大寫的人”,后繼有人
“我從大別山走到珞珈山,再從珞珈山走向五指山;從學(xué)生成為教授,再從教授成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堅實的足跡,不斷延伸著自己的奮斗和追求”
“三楚之英,珞珈之靈,育稼與民,功越神農(nóng)!”
這兩天,朱英國的數(shù)十位研究生從外地趕回來,要看他最后一眼。
2013級博士生但志武得知老師離開的消息,正在鄂州水稻基地做科研。
胡駿8月6日剛到菲律賓參加一個國際水稻會議,原定12號回武漢,9日驚悉朱老師逝世消息,立即想辦法改簽航班,提前于10日深夜趕到了學(xué)校,為朱老師獻了花。
很多人都還接受不了朱老師離去的事實。
“朱老師沒有一點院士架子,在育種基地,和學(xué)生一起吃飯一起住;外出開會,接站的車子因堵車來晚了,他就和大家一起等待,不急不躁,從來不打電話催問。”
“每次朱老師請大家吃飯,剩飯剩菜都要求打包帶回,這已在團隊中形成風(fēng)氣。”學(xué)生秦克周說。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4年前曾到朱院士家中采訪。
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個中午,走進他的家,感覺冷颼颼的,室內(nèi)溫度只有10攝氏度??蛷d里有一臺空調(diào),用花布罩著。朱英國的老伴徐小梅說,除非很冷的雨雪天,冬天很少開空調(diào)。
老舊的房子里,舊式組合柜上放著一個十多年前買的彩電。家具磨損得厲害,不少地方都掉漆了。
朱院士衣著樸素,腳上一雙棉皮鞋還不到200元,是老伴3年前買的,擦上鞋油也不見光亮。他沒有買車,上下班走路,到附近的地方開會也是步行、騎車、坐公交。手機是五六年前買的,鍵盤上的數(shù)字已經(jīng)不很清晰了。當(dāng)時朱院士笑著對記者說:“還挺好用。”
“恩師一輩子親力親為,帶著我們做課題、下稻田,那種單純的工作氛圍讓每一個跟他共事的人永遠難忘。”楊代常說,朱英國鼓勵團隊的每一個人在田地里歷練。夏天四五十?dāng)z氏度的高溫,朱英國卷起褲腿打著赤腳在泥巴田里指導(dǎo)農(nóng)民種植,給水稻田標號。
“他是一個大寫的人,優(yōu)良的品德值得我們永遠學(xué)習(xí)。我們要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踏踏實實走下去,敬業(yè)不浮躁,不辜負他的厚望。”胡駿說,朱院士為人師表,品行高尚,謙卑和藹,豁達包容,每一個學(xué)生都敬重他,從他身上感受到一個科研工作者為國為民的大家情懷。
“我從大別山走到珞珈山,再從珞珈山走向五指山;從學(xué)生成為教授,再從教授成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堅實的足跡,不斷延伸著自己的奮斗和追求;每一步,都凝聚著武大的培養(yǎng)、團隊的協(xié)作和家庭的支持。”
朱英國的夢想是要始終走在世界水稻品種選育的最前列,緊盯“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廣適、生態(tài)”目標,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種子,讓饑餓遠離中國。
后繼有人,“農(nóng)田院士”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原標題《“農(nóng)田院士”駕鶴去,永播稻香在人間》)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