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農田院士”朱英國逝世:成就比肩袁隆平

2017-08-14 07:59: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黃如萍

0瀏覽 評論0

2013年5月,朱英國(左一)與袁隆平院士(左二)、謝華安院士(左三)等在海南考察紅蓮型水稻新品種珞優(yōu)8號等產品

躬耕“農門”,一生夢想來自故土

在那個以跳出“農門”為榮的時代,朱英國進入令人羨慕的“龍門”;而讓人吃驚的是,接下來的50多年里,他卻沒有離開“農門”寸步,完成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今年3月中旬,朱英國回到母校羅田一中,為家鄉(xiāng)學子做了一場院士報告,并捐出10萬元設立獎學金。

這似乎是一次對家鄉(xiāng)的告別。離他1959年考入武漢大學,走出大別山已近60年。

朱英國生長于大別山區(qū)羅田縣農村,家境貧困。小時候,朱英國曾是兒童團一員,給八路軍放過哨,還念過幾年私塾,后來砍柴、放牛、種田,每個假期是父母干農活的得力助手。在高中時一個暑假,山上松毛蟲大量繁殖,田埂上的烏桕樹發(fā)生大面積蟲害,他帶頭打藥、用火燒,全身起疙瘩,但堅持到最后,獲得當時縣鄉(xiāng)政府表揚,事跡上了當時的《羅田報》。

在填寫高考志愿時,朱英國連填了3個武漢大學生物學的志愿。他說,“理由很簡單,就是想當一名農業(yè)科學家,讓家鄉(xiāng)的親人和自己遠離貧困和饑餓。”

最初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朱英國考上了武漢大學,攻讀植物遺傳專業(yè),后留校任教。在武大讀過書的很多羅田籍學生還記得,朱英國經常請他們到家里吃飯,聊家常,他對山區(qū)故土、家鄉(xiāng)人民懷著深情厚愛。

上世紀50年代末,在那個以跳出“農門”為榮的時代,朱英國進入令人羨慕的“龍門”;而讓人吃驚的是,接下來的50多年里,他卻沒有離開“農門”寸步,完成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長期和農村、農民、農業(yè)打交道,朱英國感覺到近年來勞動力特別緊張,種一畝田的成本不斷上漲,有些地方的田地荒蕪了。他為此思考:提高農業(yè)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yè)科學家肩負的社會責任。

“如果一個村能有一個農學院畢業(yè)的大學生,那么,中國農民的素質會得到基本改觀,中國農業(yè)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和中國農村的規(guī)?;F(xiàn)代化的建設就有了可能。三農問題要得到根本改善,應該從農業(yè)院校做起,從我們這些為農民服務的科學工作者做起。”

2007年4月9日在湖北枝江市問安鎮(zhèn)黨校舉辦水稻新品種“珞優(yōu)8號”栽培技術講座時,朱英國吐露一份憂思與期盼:新一代的農民不能滿足于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有限經驗和常識,還必須學習最先進的農業(yè)科學知識。

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堅持走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道路,致力于為“三農”服務,是朱英國的執(zhí)著追求。他積極參加國家級重點學科“發(fā)育生物學”、十五“211”工程重點項目“植物與動物發(fā)育生物學”、武漢大學遺傳學學科建設。2011年,朱英國帶領武漢大學研究團隊,與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湖南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設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

幾十年來,朱英國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間地頭,沐浴風雨,追逐水稻育種的春天。

2015年5月,朱院士從海南回來,由于連日奔忙,身體極度虛弱,到醫(yī)院把醫(yī)生都嚇壞了,下了病危通知書。醫(yī)生多次叮囑他,不能再到處跑了。

“保命對我沒有意義。”朱英國回答。

參與評論

圖片新聞

視覺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