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某國立研究所所長:再這么玩下去,中國科研就沒戲了

2016-08-08 15:52:47 來源: 觀察者網(wǎng)

0瀏覽 評論0

8月8日,微信公號“知識分子”發(fā)布了一篇某國立研究所所長的內(nèi)心自白。他指出,中國科研表面上看起來一片繁榮,實際深藏危機——科研方式類似跟班、現(xiàn)行考評政策不合理、學科體系混亂、科學家喪失科學鑒賞力等。他甚至直言,如果繼續(xù)跟班式搞科研,中國科研就沒戲了。

而就在不久前,《自然》增刊“自然指數(shù)2016新星榜”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chǎn)出的快速增長。在全球100家科研產(chǎn)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其中24家自2012年以來的增幅超過50%。

中國科研的后勁究竟如何?該國立研究所所長的自白,究竟是其人危言聳聽,還是憂患實多?

觀察者網(wǎng)轉載全文如下,供讀者參考:

(一)如果再這么玩下去,中國的科研就沒戲了

我30出頭就當上教授,35歲當副所長、40歲當所長,應該說發(fā)展得很順。所以我并不是因為自己過得不如意或有什么恩怨才這樣說,絕對不是。我其實玩得還比較好,可是如果到了我孩子這一輩還是這個玩法,那就太浪費生命了。

其實不只是我有這種想法。我身邊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實也都做得挺順,但當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較酣暢的時候,就會發(fā)出同樣的感慨、產(chǎn)生深深的憂慮:如果再這么玩下去,中國的科研就沒戲了。

目前中國的科研看起來很繁榮、很熱鬧,但是你如果靜下心來,把中國的科研放到世界競爭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發(fā)展的大視野上回望,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你能看得見的中國人有誰?似乎很難看見誰。

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極少有咱們的東西,技術領域更是這樣——所有改變我們現(xiàn)在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東西,有哪些是我們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你再說我們是一個有影響的科技大國,依據(jù)在哪里呢?

(二)跟班式研究盛行,害人不淺

我們科技工作者也很郁悶:中國人特別勤奮,我們比國外的同行都辛苦,和他們交流的時候覺得一點不比他們笨。還有,國家給我們的錢也挺多,投入的人力更不比他們少。

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制約我國科學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說的惡心一點,是奴才式科研。

跟班式科研的特點是:不去獨立思考學科內(nèi)部的核心矛盾與突破方向,緊跟國際熱點,為大牌科學家的理論作無關緊要的修補,有一點成果便自稱“重大突破”、“國際領先”;或者緊盯幾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頭換面、添油加醋也攢一篇發(fā)在影響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這種研究,作為研究生起步時學習與訓練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作為獨立工作以后還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這種研究方式發(fā)文章快、“效率高”,其從業(yè)者甚至很快成為科研價值的評判者,并將“從文獻縫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數(shù)量與引用為標準”等作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課題時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紅大紫、名利雙收,而哪些研究真問題、做真學問的人反而成了孤獨的異類,甚至被打入冷宮。

(三)現(xiàn)行的考評政策,與科學研究的根本價值背道而馳

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研究大致分幾類:偏基礎理論的研究,偏應用基礎的研究,面對工程的技術開發(fā)。每一樣東西都是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的。

就說基礎研究吧?;A研究屬于科學部分,它是以探索真理為終極目標的。我覺得基礎研究可以和藝術類比,就是說它真正的價值就在于: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別人的思路來理解這個世界。換句話說,基礎研究的價值就在于倡導創(chuàng)新的精神。就像藝術,它也有不同的形式和載體,但它真正的價值應該體現(xiàn)在去創(chuàng)造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這個過程本身。與此類似,基礎研究的價值就在于,我只是去做這個創(chuàng)造,并不在乎我最后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但是我是在試圖與你不同——我不是給誰拍馬,也不是去給別人抱大腿。

與眾不同,這本身就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內(nèi)涵的豐富。假如說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崇尚——我就是要做不同的認識世界的這樣一個人的話,這個民族的希望就來了。在我看來,追求“與眾不同”才是科學真正的價值。

如果從實用的角度看,基礎科學的研究短期內(nèi)沒有任何真的用處,它就是通過創(chuàng)新得出來的結果,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自然本身,從而提升民族的整體素質。所以說,基礎研究應該是個品位問題,絕對不能說拼數(shù)量、靠模仿。假如說靠模仿、以數(shù)量取勝,就脫離了它的本真。

但是,我國現(xiàn)在所有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不鼓勵你去往這個方向上走的。我們也口口聲聲說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的標準,是看誰發(fā)表的文章多。

我多次作過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委,也當過學科組的負責人,在評審的時候,說來說去,大家最后還是看你發(fā)了多少文章、文章引用數(shù)這些東西。我們的國家科技獎,每年都興師動眾、請數(shù)千名專家評來評去。我經(jīng)常跟他們開玩笑:不用找我們這些科學家評,你就從中關村找?guī)讉€三年級以下的學生來評,評的結果肯定會和我們評的高度一致——不就是數(shù)數(shù)嘛!

大家都在這個圈里混,都知道怎么樣能夠多發(fā)文章、快發(fā)文章。假如說你在這個領域很牛,你提出一個原創(chuàng)理論,比如說一個人的相貌是由父母的基因決定的,那我馬上跟著你這個思路來:我看確實是這樣的,但偶爾也有不同,比如你說決定因素是65%,我說經(jīng)過我研究,得出的結論是67%,對亞洲人來說是63%。這類成果很好宣傳,一方面我搞的是“世界的主流”、是站在“世界的前沿”,而且是對現(xiàn)有最權威的理論的突破。

但其實要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這種工作有用沒用呢?有用。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契合科學的精神呢?不是的。但是這種工作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當然,拋開利益來談科學精神、科學價值是不現(xiàn)實的,不能讓每個人說為這個東西去殉道。也許一開始要老師教我應該怎么樣怎么樣,比如堅持做學科的難點、甘坐十年板凳冷,等等;但當我在坐十年板凳冷的時候,其他同志該拿到的全都拿到了、該當研究員的全都當研究員了,我還在辛辛苦苦當助研——你說那誰坐得住啊!當然坐不住——我也不傻啊,你那樣糊弄事我也會干啊!

所以,整個就把方向搞偏了。后果之一就是:與我們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最終價值南轅北轍。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民族的科學素質——敢于用別人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理解問題的氣質,徹底消解了。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