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制鑼師黃成余的故事 敲敲打打36年練一錘定音
2016-06-30 14:17:27 來源: 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0瀏覽 評論0條

反復錘打成的銅餅壓成鑼型
每天一大早,黃成余就和妻子、兒子鉆進作坊里,當太陽爬上樹梢,作坊里的溫度已逼近40℃,而黃成余必須身穿長衣長袖,否則,熔爐里跳躍著的火舌、錘打時的火星,都可能給他裸露的皮膚燙出幾個猙獰的傷疤。

成型的銅鈸拋光
作坊里,叮叮當當聲響此起彼伏,原地站幾分鐘,就會滿頭大汗。熔爐里的溫度要控制在1100℃左右,火候掌握要精準,烤久了容易裂,烤不足錘打效果就差,銅坯要煅燒烤紅、輕敲錘打、泡水冷卻、煅燒烤紅等,來回數(shù)次回爐才行。

制好的銅鑼(左)與銅鐘(右)
所以,制鑼首先是個苦活,以前要三個壯漢掄大錘輪流錘打,因此需要有充沛體力,一般干到50來歲就要“退居二線”,只專注于最后一錘。17歲那年初中畢業(yè),黃成余開始跟隨父親黃平水學制鑼,36年來整天敲敲打打,到如今練就了“一錘定音”的本事。
黃成余的制鑼手藝,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據(jù)史載,羅溪人黃瑞臺被拐到廣東潮州一戶人家,養(yǎng)父是打銅能手,便將技藝傳給了他,成年后巧遇時任兩廣按察司僉事的老鄉(xiāng)黃士藻(明萬歷乙巳1605年科進士),經(jīng)后者幫忙,黃瑞臺得以重返故里,并將制鑼技藝帶到羅溪,后來還根據(jù)閩南南音盛行對樂器的特殊需求,自創(chuàng)研制了“十音銅鑼”。400多年下來,除了采用空氣錘錘打壓制造型外,其余工序仍保持祖?zhèn)鞯募兪止すに?。作為第十四代傳承人,黃成余在2006年至2008年間,主力申報的“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泉州)”接連被列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qū)三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制鑼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往往正是那最后關(guān)頭的斷然一擊。”黃成余說,從原料配比到高溫煅燒、輕敲錘打、鑄砣、調(diào)音、定音,制鑼過程苦累、難學、成才慢,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太愿學。眼下,黃成余最愁的還是傳承人。
實際上,在過去的400多年時間里,這一技藝一直嚴守“傳男不傳女、傳內(nèi)不傳外”的祖訓。如今,黃成余愿意敞開大門免費收徒。
“中國烏龍茶之鄉(xiāng)”福建安溪舉辦2021開茶節(jié)
《安溪鐵觀音質(zhì)量安全白皮書(2020)》在京首發(fā)
紀念李尚大先生誕辰100周年在安溪召開
世界茶貿(mào)指數(shù)研究中心落戶安溪
永春呈祥:用“智慧奔跑”慶祝建黨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