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天“海絲”與文學有約 閩派文學前景可期
春天,“海絲”與文學有個約會
作家們在泉州開元寺參觀。 黃燕 攝
福建日報4月7日訊(記者 陳文波 劉益清)
3月底,八閩 大地草長鶯飛,雜花生樹。
一場文學家與歷史遺跡之間的對話,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上演。
主演的陣容堪稱豪華: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擔任團長,團員中有多位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阿來、關仁山、陳應松、潘向黎、張楚,此外還有葉梅、施戰(zhàn)軍、邱華棟、肖克凡等國內(nèi)知名作家,可謂群星閃爍。
展現(xiàn)在作家們眼前的場景也是精挑細選:福州閩王祠、林紓故居、琉球館、福船文化博物館、八閩書院、馬尾造船廠、冰心文學館、顯應宮,以及泉州開元寺、清凈寺、海上交通博物館、馬可·波羅出航處等多處歷史人文景觀。在為期三天的采風活動中,作家們邊走邊看,邊拍攝邊記錄,獨特而多元的閩文化,給他們強烈的沖擊。
當文學遇上“海絲”,當作家“撞上”史跡,會迸發(fā)出怎樣的創(chuàng)作靈感,又會給福建的文學留下什么?
1
多彩“海絲”,讓人嘆為觀止
閩在海中,自古以來,福建就與大海有著不解之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都有福建參與的身影。直到今天,八閩大地,留存下眾多豐富的“海絲”史跡,令作家們嘆為觀止。
在三坊七巷,在福船文化博物館,閩人骨子里的海洋精神令天津作協(xié)副主席肖克凡驚嘆不已:“我們北方人認為海洋是天塹,而福建人卻把海洋作為通向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通途。我覺得閩人的血液里有著對未知世界的向往,這是國人文化里所缺少的。他們面對海洋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血性的張揚。”
在閩王祠,一塊“乞土勝地”碑引起湖北作協(xié)副主席陳應松的注意,那是后人緬懷王審知重農(nóng)教諭而立,當時每年立春,郡守都會帶人來祠廟取土,捏制春牛,發(fā)動春耕。“我所理解中,這個‘土’也包括海洋,閩人心中的土是海洋。自古以來,閩人就試圖征服大海。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陳應松說。
在泉州開元寺,不同宗教文化題材的雕刻讓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驚嘆不已:“這充分體現(xiàn)出泉州文化的多元、開放與包容,說明泉州在繼承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自覺接受了海洋文化的深刻影響,是泉州這個海絲名城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個鮮明特征。”
與團里大多數(shù)“聽話”的作家不同,著名作家阿來常常“掉隊”,他喜歡特立獨行、自顧自地觀察。“文學需要細部的呈現(xiàn),細節(jié)里包含更多的信息。”阿來說,他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fā)現(xiàn)更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在阿來的手機里,存著三坊七巷的馬頭墻、閩南的燕尾脊等細節(jié)圖片。他說:“海洋文明不一定就是過去所認為的由西方人創(chuàng)造的,我們應該挖掘自己民族精神當中的多元價值,福建眾多遺跡的存在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
……
不管是在福州,還是在泉州,作家一路行來,一路發(fā)現(xiàn),在每個參觀點,他們都認真地聽取講解,做好筆記,只字片語中,也許就有創(chuàng)作的靈感。
從小在新疆長大的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邱華棟說:“中國有很多穆斯林是從泉州登岸,然后往西部走。這次趁‘海絲’采風行,回去后計劃創(chuàng)作一部與‘海絲’背景及穆斯林生活相關的作品。”
標簽: 文學人生 肖克凡 文學創(chuàng)作 閩文化
相關閱讀
-
泉州港譜寫海洋文明篇章 造船航海傳播文明火種
千百年來,造船、出海是泉州人的生命主題,“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與兼收并蓄的開放意識奔涌于泉...更多
2014-02-13 10:35:00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 泉州潤餅蘿卜飯首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首播,泉州美食兩度出現(xiàn)在屏幕中,分別是潤餅和蘿卜飯,泉州的標志性建筑東西...更多
2014-04-19 09:04:27
-
-
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吸引央視“探索” 節(jié)目9月播出
攝制組拍攝少林武僧練武的場景央視10套《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來泉錄制節(jié)目東南早報訊 (記者顏雅婷 石...更多
2014-04-10 08:46:57
-
-
“文都”魅力綻放菲律賓 重溫歷史讓菲華更愛家鄉(xiāng)
3月31日,“感知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閩南文化菲律賓行”活動在菲律賓落下帷幕。在三天的時間里,通過...更多
2014-04-04 1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