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語》第一輯——《漳州拐點》序
2018-12-20 16:50:20 來源: 摘自《心語》
0瀏覽 評論0條
《漳州拐點》序
黃敬
《漳州拐點》經(jīng)過半年多謀劃和辛勤寫作,成稿了,即將交付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我本沒有準備作序,但由于我對吳沿同志的了解和與袁榮祥先生的摯交,作者再三邀我在此前說幾句話。
我關(guān)注漳州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 2003 年,我的好友鄭棟梁先生從泉州市委常委,石獅市委書記、市長調(diào)任漳州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一向厭惡奉承拍馬的他,每每相聚,總要贊譽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時任漳州市委書記袁榮祥。二是人民日報華東分社計劃在經(jīng)濟發(fā)展較有代表性的地市繼續(xù)建立一批記者站 。因為這兩個原因,漳州走進時任華東分社專題報道部主任的我的視線。
我和袁榮祥能成為摯交,是很難為外界理解的 。他為人低調(diào),低調(diào)到與平民百姓沒什么兩樣;他為人耿直,耿直到說話一圈都不繞。第一次見面,我擔心耽誤他太多時間,直接告訴他擬在漳州建立記者站的想法,話無三句,句句遭到婉言謝絕。
他越是謝絕,我越覺得必須在漳州建站,在鄭棟梁多次說服下,2003 年 6 月,人民日報華東分社漳州記者站正式建立了。
由此,我們在漳州“工業(yè)立市、開放強市、實干興市”的生動實踐中,與袁榮祥產(chǎn)生了別人難以取代的共識與共鳴 。常常在編輯吳沿同志采寫的漳州 “工業(yè)立市 ”所取得獨到經(jīng)驗的稿件時樹立起袁榮祥的形象, 常為袁榮祥的獨特思維所折服。我與袁榮祥相聚不多,但他的渾厚的理論
功底、果斷的科學決策、勇于為歷史擔當?shù)木窳钗矣腿欢匆狻I窠?,派生出的個人間的情感就這樣日厚月深。
漳州記者站的建立,首先考慮的是記者站站長人選。1974 年出生的吳沿同志,1995 年就調(diào)入華東分社泉州記者站工作,1999 年起任泉州記者站副站長。她為人淡定,話不多總善思考,文不多總是驚人。她學歷不高總善“笨鳥”先飛,尤其是到北大進修的年月,刻苦到一日當著三日用, 其所學所思所悟所得,使其脫殼嬗變。
組織決定,吳沿任漳州記者站站長。
把新聞富礦的漳州交給吳沿,著實是一種重托與考驗。
吳沿同志不負眾望,一大批好新聞、好作品頻頻見報,而且多數(shù)是在重要的版位上。不少同行說,吳沿的漳州作品,高產(chǎn)質(zhì)優(yōu)。一年見報近
20 條頭條稿子中,不少文章標題成為當?shù)氐目陬^語,比如“補齊閩南金三角”“40 條效應(yīng)”“從燦坤看漳州市政府的高明” ……
采訪是擴展記者眼界的絕佳途徑,因為,采訪會促使記者去開發(fā)自己的思考,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汲取養(yǎng)分;通過寫作,吳沿同志的內(nèi)心聲音變得更清晰、更專注,也更強烈;寫作,幫助吳沿同志發(fā)展了內(nèi)心的自然,從而使自己更加自信。
獨處是人生的美好時刻與體驗,雖然寂寞,卻往往是一種充實,獨處往往是心靈成長的必要空間 。吳沿除了扎扎實實采訪外,經(jīng)常選擇獨處, 常常推開應(yīng)酬,抽身回歸自己,就是這樣一種自我的面對,才使她常常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并常常思索,作為黨中央機關(guān)報——人民日報社的五級職員、作為人民日報記者應(yīng)該承擔什么樣的義務(wù)與責任。
也許,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經(jīng)常獨處與反思,才使她不隨波逐流,并把義務(wù)與責任化作自己的實際行動;有著這樣的經(jīng)常獨處與反思,才使她成為后起之秀;有著這樣的經(jīng)常獨處與反思,才使她保持良好心態(tài),一直不斷地從嚴要求自己,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3年5月2日
“中國烏龍茶之鄉(xiāng)”福建安溪舉辦2021開茶節(jié)
《安溪鐵觀音質(zhì)量安全白皮書(2020)》在京首發(fā)
紀念李尚大先生誕辰100周年在安溪召開
世界茶貿(mào)指數(shù)研究中心落戶安溪
永春呈祥:用“智慧奔跑”慶祝建黨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