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古建修繕技藝面臨失傳 如何培育高水平技藝人才?

2021-12-24 15:48:05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張楊濤告訴記者,這樣的情況在古建行業(yè)是常有的事,他的搭檔蘇為根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54歲的蘇為根帶過三個徒弟,可目前無一人從事這個行業(yè)。“其中一個徒弟跟我學了兩年,已經能自己干活了,結果沒多久就轉行去賣菜了。”問及轉行的原因,他坦言,這行業(yè)工資待遇不高,而且辛苦,社會整體對這份工作的職業(yè)認同感低,并不是大眾眼中的好工作。

【析因】

那么,造成古建工匠年齡斷層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如今的古建修繕技藝會面臨傳承的困境?

工作辛苦 年輕人不愛學

“先用筆在墻面上畫出圖形,再用水泥砂漿打底,最后用紙筋灰(蠔殼灰)蓋面成型。”記者見到楊曉清時,他正拿著工具創(chuàng)作一幅灰塑作品。

今年38歲的楊曉清是灰塑工匠,屬于古建工人中的年青一代。17歲初中畢業(yè)后,他便跟著舅舅學習技藝,白天在工地當學徒,晚上回家苦練繪圖,沒有美術功底的他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從灰塑到剪瓷,工地上能接觸到的技藝他都學。

“干這活,每天在外風吹日曬,哪有20多歲小伙子的身影。”談起古建修繕工匠的情況,楊曉清不禁感嘆,他在工地上早已見不到年輕的學徒,身邊最年輕的同事也30多歲了。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土、木、石這三大工種是年輕人比較不愿意學習的。“原材料重、灰塵多、工作辛苦、容易受傷,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愿意做,比較喜歡從事技術管理。”蔣欽全表示。

需求不高

收入不穩(wěn)定

走進鯉城區(qū)花巷,記者看到一個月前修繕的巷門曬臺已經完工,這是曾國偉創(chuàng)作的作品,融合了灰塑、剪瓷雕、彩繪等多種古建筑工藝。

今年49歲的曾國偉從事古建行業(yè)已30余年,2019年開始參與泉州古城修復工作。他每天早上7點半開始工作,傍晚6點收工,一天10個小時左右,不管夏天多熱、冬天多冷,都照常出工。

“活不多,收入不穩(wěn)定。”曾國偉說,灰塑是一門手藝活,工資水平根據技藝水平的高低有所不同,市場價一天500元至800元不等,但是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少,很多時候一天上千元都很難請到。他坦言,盡管工資看起來不低,但由于市場對古建筑的需求不高,他經常需要跟著工程隊全國各地到處跑,還是很難保持穩(wěn)定的收入。

教材缺乏

師資力量不足

記者調查發(fā)現,目前泉州的學校中致力于培養(yǎng)古建筑修繕技術人才的學校主要有黎明職業(yè)大學和惠安開成職業(yè)中專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他們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黎明職業(yè)大學土建學院的朱少川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實訓偏少、教學材料缺乏等問題,“買不到古建筑的構件,有錢也買不到。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有一些仿制的構件,缺少韻味,效果就會比較差。”朱少川呼吁社會各界人士或相關部門能夠將一些拆掉的傳統建筑構件捐贈給學校,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

記者來到惠安開成職業(yè)中專學校的時候,學生正在學習組裝木作模型。“古建營造技藝沒有系統性的教材,目前學校采用的是本校老師自編的。”該校老師王鳳森坦言,師資力量缺乏也是一大問題,“學校需要自己培養(yǎng)師資,老師跟著師傅學,再把知識、技能教授給學生。”王鳳森表示,即使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得以從理論走向實踐,但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往往是企業(yè)里的骨干力量,無法經常為學生授課。

【建議】

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目前泉州市累計公布歷史建筑1658處,已開展修繕300余處。面對古建修繕工匠需求的增大和人才斷層的現狀,泉州如何發(fā)掘并培育傳承人,成為古建行業(yè)發(fā)展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朱少川表示,需要多方聚力,共同培育高素質高水平的古建修繕技藝人才。

部門: 拓寬評價體系 壯大名匠隊伍

“希望政府更加重視古建技藝的傳承問題。”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世猛和蔣欽全一致認為,要傳承好古建技藝,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如果市場給古建筑修繕的工匠一個好的定價,提升從業(yè)待遇,且這個職業(yè)有社會地位,那么大家就會樂意去做。”朱少川說,“一定要讓做這行的人有榮譽感。”

據悉,為破解古建技藝后繼無人的困境,近年來泉州各縣(市、區(qū))已陸續(xù)開展傳統建筑工匠從業(yè)情況摸底調查,制定《泉州市傳統建筑名匠認定辦法(試行)》,評選10名泉州市首屆傳統建筑名匠,營造了良好的傳承氛圍。同時,推薦9名工匠列入福建省傳統建筑修繕技藝傳承人,提升傳統建筑工匠地位、復興傳統建筑工匠隊伍、傳承發(fā)揚傳統建造技術。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