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春節(jié):熱鬧歡騰正當(dāng)時
隨著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攀升,泉州古城越來越有“磁力”。古街小巷、古早味小吃店、古建筑吸引了八方游客,西街、金魚巷、鐘樓、古大厝、騎樓、開元寺、清凈寺、天后宮及牛肉羹、海蠣煎等泉州元素被定格成一張張照片,留在了游客的記憶里。
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再把泉州當(dāng)成“過路城市”,而是“住在泉州”。他們攜家里老小、情侶或朋友來尋覓閩南年味,細“品”這座千年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成游客團圓之地
千年積淀,泉州古城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態(tài)習(xí)俗,傳承和保護了木偶、閩南建筑、音樂“活化石”南音等。靜靜徘徊于老街小巷,似乎可聆聽古老與現(xiàn)代、中國和世界之間的對話。
胡執(zhí)紅與10多位朋友來到溫暖有韻味的泉州古城過年
或因為如此,今年,許多游客把古城定為春節(jié)團圓享樂之地。祖籍泉州安溪的杭州人胡執(zhí)紅,早早地訂下了西街一家民宿的7個房間,邀請了10多位朋友,一同來到溫暖有韻味的泉州古城過年。
在泉州的這幾天,他們在街上尋找“市井十洲人”“滿街都是圣人”的印跡,欣賞出磚入石的古大厝、風(fēng)格迥異的騎樓及東南亞風(fēng)格的番仔樓。每到一處,他們都細細品味,其間,更不忘嘗一嘗潤餅皮、滿煎糕、肉粽等閩南小吃。胡執(zhí)紅說,雖然祖籍是泉州的,但她卻沒來過,女兒嫁了永春小伙子后,她就想著一了心愿,春節(jié)就在泉州過。住了兩天后,胡執(zhí)紅等人漸漸融入古城生活,初三晚上,他們還在住的地方做飯了,“我們圍坐一起,吃著自己動手做的飯,天南地北地聊天,真是太愜意了。”她說,大家真切體驗到了古城的厚重和祥和。
二次來泉邀導(dǎo)游全程陪同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泉州是你一生有機會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對于這句話,來自山東濟南的張氏夫婦深有感受。今年春節(jié),他們一家六口也來古城過年。
這是張氏夫婦第二次來泉州,與上次不同,這次他們專門請了導(dǎo)游,說要把上次沒看過癮的、沒了解透徹的再深入挖掘。導(dǎo)游吳曉達說,這幾天,這一家子參觀了香火旺盛的關(guān)帝廟,摸到了天后宮里的米龜,了解了泉臺的淵源,品嘗到了面線糊、肉粽、牛肉羹、姜母鴨。印象最深刻的是開元寺了,“他們說,千年古剎果然‘有料’:千年古桑、大雄寶殿、弘一法師紀(jì)念館,東西塔的浮雕以及泉州灣古船陳列館的宋代古船。”吳曉達說,他們還到金魚巷、裴巷、臺魁巷觀看精彩的民俗活動和“非遺”表演。
記者了解到,像張氏夫婦這樣來古城過年的大有人在,不少人正月初一、初二就來了,一般會住上四五天。除了古城中心,游客還到清源山、晉江五店市、南安九日山、蔡氏古民居、安平橋等地游玩。
記者手記:千年文化積淀 古城綻放魅力
今年春節(jié),到泉州過年的游客更多了。他們住的地方大多選擇在古城里。生生不息、擁有千年文化積淀的泉州古城,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今后,這一份熱鬧,屬于泉州人,也屬于八方游客。
“游客確實多了不少,我這車趟趟有人,偶有空位也很快就被補上。”在古城穿梭的社區(qū)巴士“小白”司機道出了今年古城春節(jié)的一大特點:熱鬧。中山南路的一家老字號店的牛肉羹和海蠣煎備受青睞,據(jù)店里工作人員介紹,人多時每天要供應(yīng)千余份海蠣煎,牛肉羹就更多了。
古城的熱鬧還在于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及原汁原味的“非遺”盛宴,如源和1916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區(qū)的特色南音專場演出;金魚巷于正月初三到初六輪番呈現(xiàn)的《百家春》《北上小樓》等籠吹,《馴猴》《鐘馗醉酒》等提線木偶表演。西街小西埕及新亮相的“最美天臺”等拍照“打卡”點,也為古城增添不少熱鬧,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人流。
導(dǎo)游吳曉達說,今年是他第一次春節(jié)期間帶團,沒想到一個月前就被預(yù)約了。他認為,這彰顯著古城的魅力,證明越來越多人想要深度認識這座“多面”的古城。多位采訪對象表示,泉州之行讓他們意猶未盡,讓他們有了新的認識,有機會他們還要再來。記者深信,下一次他們來時,還會在泉州古城找尋到不一樣的驚喜。(泉州晚報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李育隆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