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泉州鐘樓:老城地標見證繁華
這張拍于80年代的照片,當時鐘樓周圍還未改造,左前方是郵電局,后面的黃色大樓是五交公司。
1986年,這張照片是自南往北拍攝的鐘樓和已拆的泉州飯店。鐘樓是古城重要的地理標志,東西街、南北路在此分界。
鐘樓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著的圓形時鐘和一個風向標,中部像一樓閣,四面開窗。底層置一圓形基臺,臺上四柱支撐。整座建筑物結構簡潔,線條明朗,沒有雄偉氣勢,也沒有雕梁畫棟,更沒有金碧輝煌,外形看上去十分普通。
圖片中的鐘樓拍于鐘樓周邊改造前。鐘樓保護范圍線是沿東街方向80米,沿西街方向80米,沿中山路南北方向各80米。保護措施規(guī)定,不得改變建筑原有的外貌、結構體系和內(nèi)部重要裝飾等。
圖為攝影愛好者蔡其呈于1984年元宵節(jié)拍攝的鐘樓夜景。
2008年,泉州鐘樓登上了在日本發(fā)行的《中國視野》雜志封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的城市名片。該雜志封面的鐘樓照片作者,泉州攝影師陳紫玄介紹,他當時登上泉州中心市區(qū)中山路與西街交界處的高處,拍攝了多幅鐘樓照片。后經(jīng)嚴格篩選,日方最終選定了這張包含鐘樓并濃縮騎樓、紅瓦屋頂?shù)乳}南特色建筑元素的照片作為封面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