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轉身變公園兩代擺渡成回憶 綠意伴塔守晉江
泉南有三座名塔,姑嫂塔、石湖塔,還有一座叫江上塔,又名溜石塔。今天的溜石塔佇立在晉江南岸的溜石山上,是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以來數十年間,她見證了晉江南北岸漁村擺渡、貨運行業(yè)從興盛到衰敗的歷程,也目睹了漁村到高樓大廈、渡口到跨江大橋的歷史巨變,成為晉江南北岸產業(yè)變遷、經濟發(fā)展的沉默見證人。(記者 林福龍 潘登 實習生 吳漢陽)
1996年,刺桐大橋建成通車,位于晉江南岸的溜石渡口完成歷史使命,不遠處的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沉洲大橋還在建設之中。(陳世哲/攝)
2018年12月,晉江南岸的溜石村已建起現代化高樓社區(qū)。(潘登/攝)
溜石渡口旁建起了溜石塔公園,零星小漁船佐證著這里曾是一個靠水而居的村莊。(潘登/攝)
渡口橫船架長橋 民宅丁壩換新樓
清晨,整理好行裝的工人、挑上兩大擔子海鮮的漁民、賣雜貨的小販,零零散散來到溜石碼頭,8分錢一位,湊夠一船人,船便一推岸一搖櫓又或是在“突突突”聲中啟動,慢悠悠又穩(wěn)當地向晉江另一側漂去。攝影家陳世哲的老照片中,便記錄下了當年溜石渡口船家這樣的日常一景。到了傍晚,船家順著溜石塔頂部橘色明燈,還是這樣的一船人,晃悠悠地又搖了回來,回到各自家中細數這一日所得。
這樣的情景,許多以捕魚和擺渡為生的老一輩晉江市池店鎮(zhèn)溪頭村的村民仍清晰記得。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刺桐大橋建起之前,晉江兩岸居民往來互通的主要方式,也在兩岸孕育了數代擺渡人。
如今,老一輩人記憶中的景色早已不見。晉江兩岸如舊,卻沒了往來擺渡的駁船與擺渡人,老渡口旁刺桐大橋、沉洲大橋、田安大橋跨江而立;溜石塔仍矗立在江岸上,那盞長明了數十年的燈已經熄滅,燈座也彎折;而那道沿江建起的丁壩所保護的漁村,也被一片片建滿高樓的現代小區(qū)所替代。
兩代擺渡成回憶 古渡轉身變公園
“溪頭村原來是晉江沖積平原的一個自然村,面積有180畝,村民出門就要坐船。”溪頭村副村主任朱振勝說,溜石渡口包含數個小渡口,一是六斗渡口,原址在溜濱水閘;另一個則是山后渡口,是溜石古渡的發(fā)祥地;還有一個貨運碼頭名石皮渡口,早年晉江石材、木材進出便在這個渡口。
溪頭村村主任朱金培則是溜石渡口曾經的擺渡人,他從父親朱清波手中接過家業(yè)。他回憶說,新中國成立后溪頭村大隊管理著6支擺渡隊,每支隊伍都有一條駁船,“周圍仙石等村的村民都要來這乘船,一個人只要8分錢。”
時過境遷,1996年刺桐大橋通車后沒兩年,溜石渡口的擺渡人便沒了生意,渡口逐漸被廢棄,長滿雜草。“16年前溜石山和溜石塔就列為濕地公園項目,六七年前開始建現在的溜石塔仿古公園,已經改造得很漂亮了。”朱金培說。
宋代石塔延至今 塔立橋畔環(huán)綠意
溜石塔,又名江上塔,是仿閣樓式實心石塔,高12.6米,共11級,底層刻有六面浮雕金剛,最上兩層分別陰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塔所在的溜石山位于晉江下游入???,所以溜石塔便成為引導外來船舶進入刺桐港的航標。
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明萬歷間,郡守蔡善繼建塔江上,以鎖內堂水口”,但已毀壞?,F石塔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觀察(官名)莊俊元將泉州西門(現西街)定應宮內的宋代石塔構件移建到這里的。
2010年,江濱南路景觀帶專項規(guī)劃中,以溜石塔作為中心規(guī)劃建設溜石塔仿古公園,占地約30畝,以礁石堆砌而成。溜石山原有古榕樹被保留,還種植有香樟、鳳凰木、木棉等90多種植被。如今的溜石塔被三層綠意圍裹,右側便是刺桐大橋,迎面則是對岸的江濱公園,左側眺望可見田安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