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泉州騎樓:鄉(xiāng)愁的符號 會隨歲月彌珍

2018-12-10 11:39:22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中山路騎樓承載了許多人的鄉(xiāng)愁,此前元宵花燈在中山路展覽,市民漫步騎樓,悠閑賞燈。(起拓 攝)

雨在下著,點點滴滴地落在街上,我卻毫不在意這場雨,依舊悠閑地走在騎樓下,走了這家商鋪,又進那家商鋪,看了這件商品再看另一件商品,這一家挨著一家的商店,像是博覽會上的一個又一個展館,商品琳瑯滿目。騎樓下的通道,像是一根絲帶,把一個又一個店鋪連了起來,走在騎樓下,我的心很平靜,也很從容。走著走著,想到了這樣一段話:“科學和技術一般獨立于意識形態(tài)之外,而建筑則不然。它本身可以承載大量的特殊信息,既是一種實用信息,又是一種表現(xiàn)力。”這騎樓啊!承載了哪些特殊信息,又有哪些表現(xiàn)力呢?一座建筑承載著一段歷史,人們對騎樓的情感隨歲月的增長而增長,成了記憶鄉(xiāng)愁的一個符號。我與泉州人聊起騎樓,泉州人的眼神吶,可以說是放著光,充滿著愛意。走在騎樓的廊道上,不時可以看到只有十多個座位的電瓶車從街上緩緩地駛過,這車一般只有在旅游景區(qū)見到,泉州將電瓶車引進作為城市的公共交通,費用與坐公交車一樣,一次一元。我問他們?yōu)槭裁从秒娖寇囎鳛槌鞘泄坏墓ぞ摺H菔械念I導這樣回答:擔心城市公交大巴車身重,車在并不寬敞的街上行駛,產(chǎn)生的震動,破壞了騎樓的基礎,而電瓶車體積小,開起來震動小。我還看了一本當?shù)鼐帉懙摹豆懦锹斡洝罚恢皇墙榻B了泉州古城的古跡,更是通過一個個案例,用實際案例警示人們。這個小小的例子,足以說明泉州人對騎樓的愛惜。

騎樓不是泉州獨有,在福建的廈門、漳州,廣東的廣州、珠海以及海南等地,都可以見到騎樓。這騎樓建筑,其實是個舶來之物。百多年前,先人們?yōu)榱松?,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南洋屬海洋性氣候,一年中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氣候濕潤而溫暖,當?shù)氐纳虡I(yè)街多蓋成騎樓式的,下面開商店,后面做倉庫,二樓之上便是住家。福建的閩南和廣東、海南等地,氣候與南洋有相同之處。這些漂洋過海打拼的人,掙了錢之后回到家鄉(xiāng),便把這種建筑樣式帶回了家鄉(xiāng),在最適合做生意的地方蓋起了騎樓,一戶接著一戶、一家挨著一家,騎樓不斷地延長,也就有了一條長長的街。我還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福建幾處騎樓所在的那條街,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街名:中山路。孫中山先生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與新加坡等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南洋的華僑更是慷慨解囊,給錢給物、出人出力,人們把這當時最繁華、開放度最大的街取名為中山街,可以看出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景仰。

中山路的騎樓,南起江濱北路、北至鐘樓,全長2.4公里。曾經(jīng)見過一張泉州騎樓平面圖,由南向北,狀如魚脊。乘著電瓶車,到了騎樓的最南端,從這里穿越馬路,便是泉州人說的第九碼頭遺址,碼頭的江便是泉州的母親河晉江。商路連著水路,百多年前,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更沒有飛機,這水路便是重要的交通,一條水路,通著海、銜著江、接著河、匯著萬千溝壑,人們也習慣于擇水而居。泉州騎樓便依在這條母親河之畔,山里來的貨、海里運的物,匯聚在了這里,進了這商業(yè)街,或是從騎樓購的各種貨物,從這里出了商業(yè)街,裝上船,進了山或是出了海。泉州的這條商業(yè)街,通江達海,生意紅火,在這條街上,有一處叫著聚寶街,街不長。走在這條街上,依稀感受到當初的繁華與熱鬧。站在騎樓的南端,眼簾里仿佛浮現(xiàn)出搬運工忙碌的場面,可以聽到集市熱鬧的嘈雜聲。從這里順著騎樓往北走,騎樓如同一條長長的長廊,深邃。望著騎樓,聯(lián)想到了園林建筑中的長廊、民居庭院中的回廊、大山中的廊橋,眼簾中仿佛看到人們悠閑地走在長廊遠眺眼前的景、淑女倚著美人凝神看著滴滴細雨、村民們在廊橋下躲著風雨,長廊、回廊或是廊橋,都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風雨廊。騎樓是舶來之物,但是,騎樓的設計也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從這長長的騎樓中,仿佛加深了“融通”二字的理解,這騎樓,一家挨著一家,樣式也幾乎雷同,尤其是騎樓的高度與寬度都一致。商業(yè)是有競爭,但競爭中有互通,有互利互惠,這騎樓留出的道,是一條商道,是共同致富之道。騎樓是商家共建的,商家們也共享騎樓帶來的商機,它的商機就在于“便民”,即使是店鋪打了烊,市民依舊可以不打傘走在騎樓下。泉州人以敢拼會贏而著稱,其實,在這敢拼會贏中蘊藏著從容、融通、溫情。我不知道,這騎樓在歲月的浸潤中是不是漸漸繁衍出了騎樓文化,起到了內(nèi)化于心的作用,成為影響泉州人性格的一個因子。

走在這里,不時可以望見小吃店,這些店鋪不大,有的僅十多平方米,有的店鋪上張掛著“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點的招牌。這次出差泉州,妻子專門交待買些泉州的湯圓,還發(fā)了微信,指明要到指定的店鋪去買,我還擔心這家店不好找。不想逛騎樓時,就在金魚巷口找到了這家小吃店,那天晚上到了這家小店,女店主熱情幽默,我擔心湯圓放在賓館一夜化了,與她商量能不能存于店中,第二天上車時再來取,店主為這事,專門協(xié)調第二天一早讓她妹妹提前些開門。這事很小,但看出泉州人的守信。泉州人講起泉州小吃,那可是如數(shù)家珍。有一位朋友給我繪聲繪色地描述夜里吃面線糊的情景:夜深時,突然間有了想吃面線糊的欲望,出門驅車到了這中山路,點上一碗面線糊,再要上兩根剛出鍋的油條,往面線糊里灑上一點胡椒粉,再滴上幾點家鄉(xiāng)的地瓜燒。一碗面線糊落肚,心滿意足地回家,帶著這味進入了夢鄉(xiāng)……看他描繪時的神情,哪里是在說吃啊,他在乎的分明是縈繞于心的鄉(xiāng)味,這種味道,有時就像螞蟻似的,撓得癢癢的,即使夜再深也會去尋找。

那天晚餐,我品嘗到海蠣煎,嫩滑清爽,大伙兒贊不絕口,專門請來了大廚,向其討教做法。大廚說,海蠣一定要用黃殼的小海蠣,地瓜粉是惠安的特產(chǎn),蒜也是本地的,加上精湛的烹飪技術,才能制作出這樣可口的風味。這些海蠣、地瓜,在生長過程中,汲取了本地天地之氣,自然是制作小吃的最佳食材了。最早的小吃并不是作為商品而出現(xiàn)的,而是人們在豐收之時,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或是在休閑之時把收獲的食物采取各種方法烹調加工,讓它更加可口,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讓時光更好地打發(fā),小吃不只是解決溫飽,也是人們閑時的一種享受??梢韵胂笠幌?,在沒有手機電視的年代里,品著茶,嘗著小吃,聽著梨園戲或是南音,那是多么愜意啊!

騎樓的商鋪,不乏老字號,許多海外華僑回來,一定要到騎樓走走,到這些老字號去品味家鄉(xiāng)的味道。這些老店大多經(jīng)營了幾十年,日日食客盈門,但店主卻不盲目擴張經(jīng)營。我問過一家店主,他告訴我說,小吃、小吃,要的就是這種味,走味了,小吃的魂也就丟了,守住這個味,就守住這個店了。這番話,充滿哲理,我感嘆這店主深悟其真諦。如今機器可以代替手工,但是,有那么一些小吃店,堅持手工制作,用木棍打肉,用菜刀剁餡,他們說,手工做的,有嚼勁。

泉州這條長長的中山路,既是商脈,也是文脈,交織在一起,讓中山路的商氣也充盈著文氣。這條路上,坐落著泉州文廟,這座文廟,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群,徜徉其間,在規(guī)模宏大的氣勢中,又覺得它布局勻稱,建筑優(yōu)美,規(guī)制完整,觀賞這片建筑群,可以體會到儒文化尊崇規(guī)則的文化內(nèi)涵。在聚寶街前,有一處德濟門遺址,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依照這遺址,依稀可以想象城門、城墻、門道、墩臺、內(nèi)外壕溝、拱橋以及甕城和甕城門等模樣,這是700年前進泉州的要道。據(jù)介紹,這座遺址,遺存有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明清時期的鐵炮等,看上去有著強烈的滄桑之感,它也證明了泉州是個多元包容的城市。在德濟門遺址的正對面,坐落著天后宮,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世界貿(mào)易大港,為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媽祖被引進泉州,成了泉州海神。我從德濟門的遺址遠望,天后宮肅穆端莊,據(jù)說這里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較大的一處媽祖廟。從中山路的北端鐘樓往西走不到10分鐘,便到了開元寺,這寺啊,建于唐初,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內(nèi)的雙塔更是泉州的城市地標。“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對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價。

從當時的視角,看騎樓里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著當時人們的物質需求,那開元寺、文廟、天后宮則滿足著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從今天的視角看,這些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筑,是這座城市在漫長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騎樓與這些歷史遺存相比,歷史還沒有那樣久遠。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反映民國時期傳統(tǒng)民居特色和南洋建筑風貌,耳邊仿佛聽到民國和南洋風情的樂章,延續(xù)著中山路的文脈,成為人們了解泉州歷史的窗口。

把白玉蘭的葉放在盆子浸泡數(shù)日后,再輕輕刮去葉子表面,留下的是葉脈,放在燈光下映照,覺得它特別漂亮。任何一條商業(yè)街的形成,都如同這片玉蘭葉一樣,中山街像是葉的主脈,分布左右的一條條巷子,一條條弄子便是支脈,家家戶戶便是這脈的毛細血管。用今天時髦的說法叫商圈,一處商業(yè)繁榮地帶,一定是居民的聚集區(qū)。那天,參觀了金魚巷,這巷子是新近改造的,從各處收集來的有了年份的石板拼接在一起,俯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泛著油光的石塊,這種油光是經(jīng)過不計其數(shù)的腳磨出的,它不同于機器的打磨,帶著特別的溫潤感,如同文物的包漿,帶著人與歲月廝磨的溫度。當?shù)厝烁嬖V我,他們不僅要保護中山街上的騎樓,還要保護與騎樓相關的建筑物。騎樓是泉州的寶,騎樓兩側的大街小巷深藏著許多故事,期待著人們?nèi)チ瞄_它的面紗,讓人們看到它的真容。那天下午,我們還參觀了一些庭院,其中一處華僑建筑,三層小樓,紅磚綠瓦,方正大氣,濃郁的南洋建筑風貌;另一處是蘇廷玉故居。蘇廷玉曾任四川總督,離任后,在移居泉州的10年中,他熱心公益事業(yè)。1847年,他撰寫《泉州府學明倫堂立匾記》,以弘揚先哲、激勵后代。同年,他還買下32幅大士像,送泉州清源山彌陀巖珍藏,為研究泉州近代文化、宗教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其主要著作有《亦佳寶詩文鈔》《從政雜錄》《溫陵盛事》等。據(jù)史料記載,蘇廷玉的故宅“屋宇連綿,范圍甚大”,后門直通奎章巷、東臨南大街。蘇利用通政巷東北畔臨街處兩間店面,當做典當行,取名“元祥”,有人便稱這一帶的整片屋宇為“元祥蘇”。如今,這片老宅得到重新修整,開發(fā)利用。在這院子里,聽著南音,看著木偶表演,品著茶,嘗著糕點,這鄉(xiāng)味,濃啊!當?shù)厝苏f,他們要讓游人在逛騎樓的同時,隨便拐進一條小巷,走進一個院落,都可以在這里休閑。我理解了,他們打造的是一種慢生活,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讓身心在這里得到放松。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順著騎樓去看了鐘樓。路很安靜,車流不多,站在十字路口,靜靜地望著紅紅的二層樓高的騎樓,讓我產(chǎn)生了一種陶醉感。順著開元寺的方向走去,路的兩旁,都是低矮的紅色房屋,與遼闊的天空渾然一體,顯現(xiàn)出城市的安靜。閩南的建筑,以紅色為基調,具有南洋的建筑風格。從色彩學的搭配來說,海是蔚藍的,紅與藍的搭配,給人活潑的感覺。如果你喜歡建筑,走進這些小巷,可以體會到閩南建筑韻味:屋頂上略為彎曲向上的脊角與藍天相接,《詩經(jīng)》中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來描繪像羽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出磚入石形成的造型給人以古樸厚實柔和的視覺享受。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亞文化之都,這騎樓及其相關建筑,是泉州文化的瑰寶,是可以讓人喚起的鄉(xiāng)愁。保護騎樓及其周邊的建筑,就是保護鄉(xiāng)愁、呵護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眷戀的情感狀態(tài)。泉州人對騎樓的眷戀是泉州人的共同情感,它會隨歲月彌珍。最近,泉州市人大通過了《泉州市中山路騎樓保護條例》,善法善治,說明泉州對騎樓及其相關建筑物的保護已經(jīng)又提升了一步。法規(guī)的出臺,是用法規(guī)來呵護泉州人對騎樓的這份情感,呵護故鄉(xiāng)的脈。

愛是保護的源,愛是保護的力量,在愛的呵護下,騎樓會在保護中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筱 陳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