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家園式管理 泉州古城書寫“見人見物見生活”3.0版本

2018-02-26 08:27:08 來源: 晉江新聞網

0瀏覽 評論0

正月初四,當泉籍著名藝術家蔡國強乘坐古城電瓶觀光車“小白”,穿過熙熙攘攘的西街,出現(xiàn)在泉州影劇院,攜紀錄片《藝術怎么樣?》給家鄉(xiāng)人拜年時,古城再次成為焦點。

剛剛過去的戊戌年春節(jié),251.85萬人次的游客涌向泉州,以古城西街為例,從正月初二到初五,人流總量就達25萬人次。無怪乎有文化界人士感慨:“現(xiàn)在的西街,天天都如‘勤佛日’般熱鬧!”(記者 蔡紫旻 許雅玲 殷斯麒 實習生 黃穎穎)

“微改造”后的市區(qū)金魚巷路面鋪上了石板(吳宗寶 攝)

“微改造”后的市區(qū)金魚巷路面鋪上了石板(吳宗寶 攝)

一段時間來,無論是通過留形留魂留鄉(xiāng)愁,保留的原生態(tài)生活場景,還是精心篩選,孕育出適合古城發(fā)展的業(yè)態(tài),在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古城3.0版本過程中,通過微擾動改造、低沖擊更新、整體性保護、家園式管理等方式,泉州在古城保護與發(fā)展之間,逐漸找到難能可貴的平衡點。

“古早味”都還在 老城演繹文化慢生活

隨著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小城故事”中的鄉(xiāng)愁記憶及其載體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在城市現(xiàn)代化潮流沖擊之下,泉州古城仍然完好保留老習俗、老字號、老街區(qū),守住鄉(xiāng)愁記憶,吸引八方來客。

一個“勤佛日” 折射“泉南佛國”獨特魅力

鮮花、香燭、年糕、炸棗……前不久的農歷臘月廿六,古城西街人潮洶涌,進出的人們只能緩慢地移動著。道路中間擺滿了各種商品,儼然一個熱鬧的“古早味”大集市。

這一天是泉州開元寺“勤佛日”的“尾敬”。開元寺“勤佛”活動,每個月的農歷廿六都會舉行,臘月廿六則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也是在西街西段開食品店的孟阿姨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開元寺“勤佛”(陳英杰 攝)

開元寺“勤佛”(陳英杰 攝)

孟阿姨20歲時接手家族生意,店里賣的是泉州古早味的麻粩、寸棗、貢糖等食品,這些都是信眾們“拜拜”需要準備的。每到“勤佛日”,店門口人來人往,異常熱鬧。其中寸棗最為暢銷。 “寸棗,又叫‘寸金棗’,很多人來買就是為了圖個吉利。”孟阿姨說。

由開元寺“勤佛”活動而形成的西街廟會集市日,雖歷經歲月洗滌,但仍保留著原始風貌,演化成泉州一項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散發(fā)著“泉南佛國”的魅力。

一碗元宵圓

面線糊、潤餅菜、滿煎糕……令人目不暇接的泉州美食,不斷挑逗著大家的味蕾,“古早味”成為西街最誘人的風景。

亞佛潤餅店門口擺著一排烙潤餅皮的鍋爐,鍋爐旁的老板傅國忠,熱火朝天地掄著胳膊,做出一片片潤餅皮。每天清晨5點,他將木板店門,一片片卸下,叫醒了西街最早營業(yè)的店鋪。“今年春節(jié)游客太多了,我們每天都要從早上5點忙到晚上10點。女兒、女婿都過來幫忙,還是忙不過來。”

大年三十,在市區(qū)華僑新村的一民宿里,游客和民宿老板一家同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在市區(qū)華僑新村的一民宿里,游客和民宿老板一家同吃年夜飯。 (陳英杰 攝)

位于西街井亭巷口的老字號美食“海絲金鳳”元宵圓分店也于正月初三早早開始營業(yè)。元宵臨近的當下,店外又像往年那樣排起了長隊。常年在浙江工作生活的泉州人王先生昨日攜家?guī)Э趯の抖鴣怼?ldquo;小時候一到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自制元宵圓,花生脆、黑芝麻、豬油、白糖拌餡,然后用磨具敲成一粒粒的,最后蘸水一遍遍地滾成厚實的元宵圓。” 王先生坦言,“在很多地方丟了傳統(tǒng)的當下,泉州還能堅守著,讓外出打拼的我們回來就能感受那份鄉(xiāng)愁,這點特別棒。”

一條小巷子

踩著古老的石板路,再來幾塊咱厝的菜頭酸……“古早味”的金魚巷,令人回味無窮。

作為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典范,金魚巷“空間微改造”項目經過近五個月的施工,已接近尾聲。改造之后,金魚巷將打造成泉州美食休閑的后花園,構筑多元豐富的特色小巷。金魚巷老居民鄭阿婆對此很期待:“希望巷子改造后繼續(xù)保留泉州特色,古香古色,讓外地游客都能愛上金魚巷。”

去蕪存菁,留存“古早味”的不僅是“微改造”。整體性保護,為古城留下最寶貴的風貌財富。今年市兩會上,“掛牌保護669幢傳統(tǒng)歷史建筑”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眼下,這些傳統(tǒng)歷史建筑的普查和數(shù)據入庫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將邀請專家共同梳理歸納古城歷史風貌體系和特征,做好掛牌前期工作。

市政協(xié)委員、泉州明新華僑中學校長張上建認為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特別是泉州中山路蘊含著豐富的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歷史文化保護價值”。

“潤物細無聲” 業(yè)態(tài)配套漸次更新

古城里藏著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而建筑則成為過往歲月的承載物。在保護和發(fā)展過程中,古厝、洋樓、老別墅等建筑,通過微擾動改造,變身為充滿當?shù)仫L情的民宿、咖啡館、文創(chuàng)店、餐飲店等商業(yè)業(yè)態(tài),服務于游人和市民,迎來生命中的輝煌時刻。

古城孕育文化新業(yè)態(tài) 書店展覽常態(tài)演出各競芳華

隨著時間流逝,古城悄無聲息發(fā)生著變化,文化味越來越濃厚,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在此生根發(fā)芽,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書店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及生活方式。2013年,肅清門廣場的芥子書屋開張,除了像普通書店售賣一些新書,這里還提供“圖書漂流”。“把自己不看的書拿過來,交換你需要的圖書。變無用為有用,既可以讓閑置圖書‘復活’,也可以以書會友、交流思想、資源共享。”店主彬彬將“共享”理念植入她的書店里,成為西街獨特的風景。

位于中山北路威遠樓前的風雅頌書局,成為不少書友聚集處,書店鋪著紅磚,極具閩南特色。“就像到南京一定要去先鋒書店,風雅頌書局也是泉州的文化亮點。在網上搜索攻略時,我就發(fā)現(xiàn)這是到泉州必打卡的地方,特地帶小朋友來看看。”春節(jié)到泉州旅游的徐先生說。

深諳泉州文化精髓的,不僅有本土人士,也有外地文化人。2016年國慶,上海藝術家潘陶在古城發(fā)起“潤物無聲”系列展覽。在特定節(jié)假日舉行關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技藝的主題展覽,至今已經舉辦超過40場,成為古城小有名氣的文化品牌。春節(jié)期間,“潤物無聲”系列展呈現(xiàn)金蒼繡、飯勺等老物件、老工藝活態(tài)展示。

其他活動也在古城遍地開花:去年“五一”的閩南婚禮、兒童節(jié)的古城親子活動,今年元宵節(jié)“刺桐點燈紅”筆會……

參觀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雕刻木偶,親身感受木偶操作技藝,聆聽體驗獨特的“傀儡調”音樂,欣賞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表演……從2016年開始,為讓市民游客在古城近距離體驗木偶藝術,已搬遷到泉山路的市木偶劇團,在通政巷的劇團舊址“加量演出”。“每周二、四、六和周日下午免費對外開放,目前已接待上萬名觀眾,不少外國友人專程前來觀看。” 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說。

新商業(yè)對接老市井

2010年,鄭達真接手舊館驛青年客棧,此后,書屋、小酒館、手工坊等一系列圍繞“美好生活”品牌而設的業(yè)態(tài),在西街生根發(fā)芽。從文藝小清新口耳相傳的小眾旅行城市,到廣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鄭達真見證了古城的變遷。“客棧里有些客人來泉州20多次,每次都像回家一樣。”古城讓外地游客產生歸屬感,也實現(xiàn)了達真在古城創(chuàng)業(yè)的最初愿望——在泉州開心工作,愉快生活,有喜歡的人和事,有熱愛的事業(yè),這就是“美好生活”。

一直活躍在文創(chuàng)界的“大魚同學”,大年三十那天,曬出游客朋友們在“大魚食堂”載歌載舞吃年夜飯的視頻。近年來,“大魚同學”在西街開設伴手禮店、民宿、創(chuàng)意美食分享空間“大魚食堂”,作為參與者,她深切感受著古城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變化。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年輕人為古城所作的努力:“他們選擇破敗坍塌的舊屋,花很多心思去改造,賦予房子全新生命力。”

莊府巷的巷里·國際青年旅社,前身是市民李嵐的娘家。家人陸續(xù)搬離后,房子曾租給他人居住,可直到2012年,民宿經營者璞樹接手,將其精心改造,李嵐才覺得,老房迎來了第二春,“由老房子改造的民宿,生意越來越好,遇到節(jié)假日,就算我是房東的家人,也無法為朋友搶訂到房間。”而以此為起點,大連人璞樹在古城已有四家民宿,“我去過許多古城,還是泉州好。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沒有被過度商業(yè)化。”

西街舊館驛26號后人龔小莞說,去年,家族長輩慎重商量后,把老房子租給鄭達真做“真水閑院”茶館。在龔小莞看來,把老房子交給熱愛閩南文化的人打理,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播其價值。今年春節(jié)回家,小莞遇到兩個拿著相機、不斷按動快門的廣東游客,他們把老屋的一草一木當做寶,不斷表達驚喜之情。

更廣泛的空間里,不論是逐漸成形成勢的源和1916創(chuàng)意園、新門文旅街區(qū)、1915藝術空間,還是今年6月試營業(yè)的東亞之窗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正在建設中的泉州美食城、大寺逅等文旅項目,都為古城文旅商業(yè)業(yè)態(tài),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人性化配套特色化體驗

從便利出行到智能導覽,再到特色街區(qū)的塑造……更多有機微更新在古城的各個角落進行著。

去年開始,西街東段、中山中路實行分時段限行,拉開了古城核心區(qū)域交通優(yōu)化提升的序幕。為了讓古城交通實現(xiàn)“微循環(huán)”,公交“小藍”、社區(qū)巴士“小白”、自行車“小黃”、三輪車“小紅”構成的多彩交通體系登上舞臺。“我們倡導慢行、漫游的理念。盡量減少機動車通過,避免街區(qū)文物、路面損壞,也還原古城慢生活的形態(tài),更符合其氣質。”市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峰說。

隨著古城旅游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導覽方式也從單一走向多元。

市旅游局和鯉城區(qū)政府共同建設的古城語音導游系統(tǒng),共收錄了300多個語音導游點。“泉州古城手繪導覽圖”內容以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需求為出發(fā)點,既提供旅游導覽圖,又提供旅游景點、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和地域特色推薦等信息。如今,在古城,不用借助講解員,一個人、一部手機、一張古城導覽圖,就可以邊走邊掃碼,自由玩轉“會說話的景點”。

想要更深入了解古城歷史文化的游客,也有新選擇。去年,經過層層培訓和選拔,共選出30人作為首批古城講解員——“新講古人”,為天南地北的游客講解古城文化。

“水門社區(qū)可以打造出創(chuàng)意集市、不關燈小屋、生鮮集市。”“恢復古城的水井,講述水井的故事。”“通政巷主打木偶文化,在街區(qū)建設可以植入木偶元素。”一個個創(chuàng)意無限的社區(qū)改造點子,來自我市舉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qū)營造競賽團隊方案,10支團隊以不同的社區(qū)為實踐點,在三個月的時間內提出街區(qū)活化的方案,最終從十支隊伍中選出五支進行實地改造,探索由民間自發(fā)活化街區(qū)、改造古城的路徑。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

泉州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xiāng)愁”活樣本

泉州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xiāng)愁”活樣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首個泉州古城微改造項目——金魚巷舉行了熱鬧的匠心市集,古老的非遺技...更多

2018-05-22 09:06:34

泉州市反詐騙中心發(fā)出預警:刷短視頻消遣 小心詐

時下許多人喜歡的消遣方式是刷短視頻,各大短視頻平臺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和流量,平臺的開放性特點,...更多

2019-05-21 23:27:48

泉州市領導干部提高政治能力專題培訓班開班

泉州市委于5月20日—24日舉辦泉州市領導干部提高政治能力專題培訓班。昨日,市委書記康濤參加培訓班...更多

2019-05-21 08:00:34

泉州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強勁 規(guī)上企業(yè)去年實現(xiàn)產值約30

2018年泉州體育產業(yè)保持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全市體育用品生產企業(yè)超過4000家,規(guī)上企業(yè)實現(xiàn)產值約3050億...更多

2019-05-21 07:59:59

泉州棚戶區(qū)改造實現(xiàn)“開門紅” 一季度基本建成29

根據《2019年棚戶區(qū)改造工作方案》,今年全市計劃實施棚戶區(qū)改造項目25個、20836套,基本建成(含往...更多

2019-05-07 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