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庫門到天安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在一大會址看了啥
2017-11-01 08:18:41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0瀏覽 評論0條
腳步的背后,是我們黨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
從一大到十九大、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一大召開時的全國50多名黨員到今天的8900多萬名黨員,今天,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回到黨的誕生地,腳步的背后,是我們黨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不由想起十年前的那一天——2007年3月30日下午,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和上海市領導班子成員一起,來到興業(yè)路76號,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這也是他當年3月24日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后的第一次公開活動。在細細觀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后,他深情地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的驕傲,我們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榮,更倍感責任重大。”
據(jù)當時的報道記載,在中共一大會址,當看到董必武同志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習近平駐足思考良久。參觀結束,習近平對在場的上海市領導說,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看到了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fā)展過程。從最初的13個代表、53個黨員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偉大的征程使我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我們黨的使命光榮和責任重大。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習近平在上海工作的7個月零4天,僅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就去了三回。這背后,是一名共產黨員對初心的堅守。
今天,總書記再度來到一大會址紀念館。“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總書記就率領全體常委來到我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我們心情特別激動。這是用實際行動在踐行我們十九大的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張黎明激動地說,“總書記跟我講,‘雖然我不能常回來,但實際上我的心早已留在了這里’。這個心,我理解,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
站在新時代的門坎,在走向“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回到初心萌生、開天辟地的地方,意義之重大、之必要不言而喻。新時代,新征程,新篇章,而今,在中國革命歷史的出發(fā)地,有了一個最扎實、最契合也最意味深長的新起點。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紅色引力越來越強
全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參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消息傳出,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31日下午,在習近平等從上海來到浙江嘉興南湖邊,瞻仰復建的南湖紅船,并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之際,上海的一大會址紀念館外,仍是熱鬧無比。不少上海老百姓自發(fā)前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

總書記參觀一大會址現(xiàn)場畫面,被網(wǎng)友爭相轉發(fā)。圖片來自網(wǎng)絡
90后姑娘劉思儀是一名年輕的黨員,她是在獲知消息后,特地趁著午休時間從單位趕來一大會址紀念館的。留下自己與紀念館的合影,劉思儀說,自己是想記住這珍貴的一天,“在自己年紀大的時候,可以拿出照片來再回憶一下。”
出生于1978年的沈曉莉已經(jīng)是名老黨員。她說,作為一名工作在上海的黨員,自己今天非常自豪,“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正在邁入新時代,我們擁有更多實現(xiàn)夢想的可能。十九大剛剛閉幕,我對我們新的領導班子寄予厚望,很有信心!”
不止是今天。在中華民族正在邁向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正在成為一塊引力越來越強的紅色磁石。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參觀者選擇來一大會址紀念館探究紅色的源頭。“中國共產黨從這里出發(fā)往前走,帶領中國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大家都想認識了解共產黨的歷史。”來自墨西哥的艾林阿爾道夫婦告訴記者,全世界都在關注著十九大的召開,他們說,“共產黨最重要的就是始終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而且每五年提出一個理想和目標。共產黨帶領弱小的中國發(fā)展到今天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們很敬佩共產黨!”
劉續(xù)貴是黨外人士,卻已是多次來到一大會址紀念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這位上海爺叔又來到了這里。他感慨,“我們在黨的帶領下國家發(fā)展這么好,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國家的發(fā)展有目共睹。是黨這個主心骨,帶領中國這艘航船穿過激流險灘,帶領中華兒女一起實現(xiàn)‘中國夢’。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將更加輝煌。”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疑因木架坍塌 南安兩兄弟不幸墜亡留下一家老小(圖)
泉州兩名男子一同喝了兩場酒 凌晨雙雙溺亡內溝河
泉州1名周歲男童反復咳嗽 竟是一葡萄梗嵌進食管壁
南安一工地20噸水泥儲罐傾倒壓住塔吊 1名男工人被
同路段同款衣同部車同民警 晉江酒駕男子隔3天被查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