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船形陶灶:揭示泉州古代飲食風貌(組圖)

2017-09-09 09:19:04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近幾十年來,泉州唐代墓葬陸續(xù)出土一些陶灶,這些陶灶以船形呈現(xiàn),故又被稱為“船形陶灶”;船形灶的流行,與區(qū)域生產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了解舟船文化在祭祀儀式中的意義有利于深入探究文化傳統(tǒng)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藏的唐代船形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藏的唐代船形灶

林瀚正在仔細研究船形陶灶

林瀚正在仔細研究船形陶灶

陶灶是古墓中常見的模型明器之一,各地出土的陶灶數(shù)量眾多,形制多樣,有馬蹄形、長方形、曲尺形等。但在泉州出土的唐墓中,卻多見船形陶灶。古人為什么要將這種船形陶灶放入墓中呢,它蘊含著什么樣的特殊意義?今天就請隨記者,一起去見識下泉州出土的船形陶灶。

唐船形單孔陶灶

唐船形單孔陶灶

福州倉山唐代灰陶船形灶(資料圖)

福州倉山唐代灰陶船形灶(資料圖)

慰藉逝者的陪葬品

《漢書·五行志》稱:“灶者,生養(yǎng)之本。”東漢劉熙所撰的《釋名》則曰:“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在古代,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有灶的地方,就有炊煙,有了炊煙,便能發(fā)散出昂揚的生機。所以,有的時候,灶也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

漢代的時候,人們相信人死靈魂永存,還會在另一個世界像活人一樣繼續(xù)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當作生人看待,正所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這種觀念也推動了厚葬文化的盛行。為了使死者能過上舒適、安穩(wěn)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結構盡量模仿現(xiàn)實中的房屋,隨葬品盡量將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納入墓中,甚至將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類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隨葬。而在生活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灶也不例外,依照它們外觀制成的陶灶模型,同樣被放入了墓室,成為慰藉亡魂的又一陪葬品。

“陶灶的使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北辛和半坡文化中就已出現(xiàn),然而以之作為墓葬中明器(即隨葬器物,又稱冥器)的情況,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實物是出土于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秦地墓葬中。降至兩漢時期,陶灶逐漸成為墓葬中常見的明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員林瀚告訴記者,近幾十年來,泉州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些陶灶,這些陶灶以船形模式出現(xiàn),故又被稱為“船形陶灶”。

河市梧宅唐代紅沙陶質船形灶(資料圖)

河市梧宅唐代紅沙陶質船形灶(資料圖)

頗具生活情趣的唐朝船形陶灶

頗具生活情趣的唐朝船形陶灶

唐墓不斷出土船形陶灶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我們看到這里收藏著多件船形陶灶。以某館藏唐代船形陶灶為例,該灶長26.1厘米,寬11厘米,高11厘米,灶前端設有階梯狀擋火墻,灶門呈方形,灶腹微鼓,灶尾尖而上收,出煙口呈喇叭狀,灶面有兩個火眼,并置有鍋具,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場景,從中我們也可推見古人的炊煮方式。

“就當前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各地出土陶灶形制各異,有長方形、馬蹄形、曲尺形,也有船形的。其中的船形陶灶,普遍流行于長江中下游流域,其最早見于江漢地區(qū),而后又盛行于吳越地區(qū)。隨后逐漸南移,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現(xiàn)在的閩南地區(qū)。”林瀚表示,所謂“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古人善于用現(xiàn)實生活來為亡者構造地下世界,形態(tài)各異的船形陶灶,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人使用爐灶的真實狀況,以及他們對飲食的重視程度。

多姿多彩的唐朝船形陶灶

多姿多彩的唐朝船形陶灶

內坑呂厝唐代船形灶(資料圖)

內坑呂厝唐代船形灶(資料圖)

據(jù)介紹,在泉州,目前所見明器中的船形灶,多見于唐代墓葬中。1955年1月22日,安溪在興修澳江水利工程時,就發(fā)現(xiàn)了一座唐代墓葬,其出土文物中,就有船形陶灶一件。

1960年10月,泉州市西南郊江南公社奇樹村發(fā)現(xiàn)4座唐墓,在1號墓內出土船形陶灶1件,長17厘米,高6厘米,表面為青灰色,單鍋;2號墓也出土船形灶1件,形狀與1號墓相同,長9厘米,高5厘米,表面呈青灰色;3號墓中亦出土船形灶1件,長18厘米,寬8.5厘米,高7厘米,形制與1、2號墓相同,惟灶有雙鍋,灶表面呈磚紅色,質地堅硬;4號墓同樣也出土船形灶1件,形制與1、2、3號墓相同,惟器形較大,為雙鍋,表面略呈青灰色,長22厘米,寬9厘米,高6厘米。

1996年3月,在惠安縣螺陽鎮(zhèn)東風村上村出土的唐墓中,也在墓室內發(fā)現(xiàn)了一件泥質紅陶船形灶,灶長14.2厘米,通高10.9厘米,灶孔上分置大、小釜各1件,大釜上還置有一甑,靠大釜的一端有擋火墻,底端開拱形火門直通后面排氣孔。甑口微斂,斜直壁,底部有9孔圓形箅。

2003年12月,在泉州河市鎮(zhèn)梧宅村發(fā)現(xiàn)唐代貞觀廿二年(648年)墓葬一座,墓中出土船形灶一件,有殘損,長21.4厘米,寬11厘米,高7.3厘米,陶灶為紅沙陶質地,無釉,灶身上置一口盆形釜,灶口上部起圓形風火墻,尾部有出煙孔,底呈微平的馬鞍形。

2010年9月,在晉江市內坑鎮(zhèn)呂厝村北區(qū)發(fā)現(xiàn)一座券頂磚室唐墓,出土了1件完整的船形灶,長21.7厘米,寬10.4厘米,高8.5厘米,灶臺平面呈船形,懸空式灶門,灶門上端呈齒狀,灶面微凹,上有兩個灶眼,灶后端有翹起的煙孔,灶眼上置有一套釜、甑,釜為尖唇、撇沿、口微斂、鼓腹、圓底;甑為敞口、斜腹、平底,底中心有鏤孔。

唐晚期船形陶灶

唐晚期船形陶灶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展現(xiàn)古代飲食習俗風貌

大量船形陶灶的出土,說明泉州唐代墓葬對于船形陶灶有著非同一般的偏好。“從這種船形陶灶的出土分布地點及形制上來看,也當與古代吳、越人的生活習性有關,尤其是瀕海近水的生活環(huán)境,正好投射到他們的墓葬規(guī)制上,從而使其陶灶形制有別于中原地區(qū)。”林瀚認為,船形灶的演變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是中原漢人在明器中使用了陶灶,后來這個傳統(tǒng)影響到長江流域,被江漢地區(qū)所吸收,再順著長江輻射到吳越地區(qū),這片地區(qū)結合當?shù)氐膫鹘y(tǒng),將船的形狀附到陶灶上,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船形灶。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朱津認為,吳越地區(qū)在兩漢時期較為富庶。船形灶在該地區(qū)的流行,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業(yè)方式有密切關系。《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寙偷生,無積聚而多貧。”由此可知,當時楚、越地區(qū)的人們以水生之物為生活來源,因而船在人們的生活中與“生養(yǎng)之本”的灶有著相同重要的地位。故此,江漢與吳越地區(qū)流行船形灶也就不足為奇。

古越人素以狩獵、捕魚為生,并熟習駕船,《越絕書》有言:“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稘h書·嚴助傳》中,也從多個角度提到當時閩越土著的生活習俗:“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入越地,輿轎而逾嶺,拖舟而入水,行數(shù)百千里,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lián)羰?,林中多蝮蛇猛獸”。這些細致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閩越先民生活在叢林溪谷之間,善于在河川中駕船行舟的生活習性。而泉州船形陶灶在墓葬中的運用,印證了古代閩人對于船、灶的依賴。同時,還反映出了古代飲食的一些風貌。譬如,釜、甑等的利用。“釜”是一種器物,圓底而無足,可以用來煮、燉、煎、炒等,而甑是古代蒸食的用具。這些器具在船形陶灶上的出現(xiàn),說明當時泉州人在飲食方面已經很講究了。而擋火墻、排氣孔、出煙孔等的設置,則展現(xiàn)了炊具改良方面的成果。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形態(tài)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了解舟船文化的深層意義

朱津表示,陶灶是以生活中的灶臺為原型,融合了人們的祭灶思想、升仙思想、圖騰崇拜等理念而燒造的,這些都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通過陶灶不僅可以直觀地了解古人的炊煮方式和食物種類,還能研究出古人關于灶的思想寄托和社會信仰。

林瀚稱,湖南長沙、廣東廣州在漢代就已經出現(xiàn)過船形陶灶,福建是到唐代才有發(fā)現(xiàn),中間有個時間差。這有兩個推測,一是可能福建漢代至唐代這段時間有,但暫時還未被發(fā)現(xiàn)。不過,像南安豐州皇冠山出土的六朝古墓群,隨葬品也未見船形灶,所以另有一個推測,就是漢武帝征討閩越國后,為了消除后患,詔令大軍將閩越人遷往江淮內地。按《史記·東越列傳》的記載:“閩越悍,數(shù)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這個時期福建的人口減少了,生產力下降。直到后面晉人南遷,才又將江淮、吳越的傳統(tǒng)帶過來。從這里面可以看出文化傳播變遷的歷時性。所以在唐代福建地區(qū)墓葬出現(xiàn)了船形陶灶,最終還是保留了越人的傳統(tǒng)。這一個器物,應該是漢文化與越文化碰撞后的結晶。

舟船在福建地區(qū)的祭祀中運用很廣,除了船形陶灶外,船棺葬、送王船也是典型例子。船棺葬,以船為棺,從已發(fā)現(xiàn)的考古資料所分布的地點來考察,此種葬式在我國福建、江西、浙江、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這些船棺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被架設在懸崖峭壁間,有的則被放置在陡立的巖壁洞穴中,這種高懸崖際、暗藏巖洞的葬俗方式,古人稱之為“架壑船”、“虹橋板”、“仙人蛻”等,今人則以“崖葬”視之,其葬具也因型制及所置方位而被稱為“船棺”或“懸棺”。而送王船,這是在環(huán)東海地域的中國南方地區(qū)、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琉球群島等地,廣泛存在的一種以“送船”方式的驅瘟禳災的儀式。這種儀式迄今在泉州一些地區(qū)仍被保留著。

林瀚表示,無論是墓葬中的船形陶灶、祖先葬俗中的船棺葬,還是驅瘟禳災的送王船風俗,舟船在這些祭祀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媒介作用。更多地去了解舟船文化,或許將會是我們借以了解越人文化傳統(tǒng)的一把鑰匙。 (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林瀚 薛彥喬 文/圖 (除署名外))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

泉州愛爾眼科多方聯(lián)動   為糖網(wǎng)患者齊控“糖”

泉州愛爾眼科多方聯(lián)動 為糖網(wǎng)患者齊控“糖”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wǎng))目前已經成為全球20歲至60歲成年人最主要的...更多

2020-11-17 17:28:11

為民辦實事 泉州市擬新增逾1230個停車位

記者從泉州市住建局獲悉,日前全市有9個公共停車設施建設項目完成公示,擬列入2020年省為民辦實事項...更多

2020-04-17 08:50:16
泉州市區(qū)空地被占用停滿網(wǎng)約車 部門:暫時被租用停放

泉州市區(qū)空地被占用停滿網(wǎng)約車 部門:暫時被租用

泉州市民反映用于停車的空地位于源和1916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后方。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空地用一道鐵柵欄隔開,...更多

2019-07-29 09:46:44

泉州臺商區(qū)城管分局開展封閉式軍訓 強化隊伍建設

泉州網(wǎng)7月19日訊 (記者李心雨)軍訓是完成城管執(zhí)法任務、提高隊員能力素質、抓好隊伍作風和勤政廉政...更多

2019-07-19 09:25:31
閩臺兩岸影視音樂孵化基地落地古城泉州新門街

閩臺兩岸影視音樂孵化基地落地古城泉州新門街

未來,孵化基地將以“本土文化+影視+音樂”為發(fā)展方向,將兩岸文化轉換為影視音樂IP,為兩岸音樂人...更多

2019-05-28 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