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新華網(wǎng)福州5月13日電(記者曹佩弦 孟昭麗 劉姝君)長方形的寺門,蔥頭形的尖拱,在福建泉州,一座阿拉伯風(fēng)情濃郁的北宋清真寺被圍在中間:東北方向有開元寺,北面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方向有天后宮。方圓一公里內(nèi),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的信仰和睦相處。
來自青海的馬乙布拉如今是福建泉州清凈寺的阿訇,他告訴記者,“在這里,多個宗教并存,并相處融洽”。
泉州港,古作刺桐港,宋元時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彼時,刺桐港“市井十洲人”、“纏頭赤足半蕃商”,商業(yè)往來中也留下了各地的文化與信仰:歐洲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教、中亞的摩尼教、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
如今,千年已過,這些膚色各異、留居于中國的“十洲人”漸漸與當(dāng)?shù)厝私Y(jié)合,而他們的宗教信仰也與泉州本土民間信仰和諧相處。
縷縷香煙、陣陣簽聲從泉州晉江的草庵摩尼教寺傳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當(dāng)?shù)啬滤沽謺淼秸嫖鋸R,把關(guān)帝爺作為穆罕默德在中國的化身,進行奉祀;清凈寺內(nèi)留存明清古石碑,碑上用八卦之說解析寺內(nèi)禮拜堂“奉天壇”的布局與結(jié)構(gòu)……走進泉州,到處可以感受到這里的多元宗教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xùn)|西方的海上通道,更是溝通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紐帶。“泉州作為古 海上絲綢之路 的起點之一,長期以來的對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不僅繁榮了貿(mào)易,更豐富了文化,促成宗教的融合。”泉州師范大學(xué)教授、閩南文化研究專家林華東解釋道。
在泉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諸種文化曾交融匯合,留下了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珍稀歷史遺存,這里因此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多種宗教在歷史中和當(dāng)下能夠互相融合、和諧共生,體現(xiàn)了泉州文化的包容性。”林東華說,“這種包容源自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其中體現(xiàn)的和諧思想也將繼續(xù)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shè)。”
相關(guān)閱讀
- (2014-04-21)泉州整合海絲資源 力爭建成國際化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 (2014-02-13)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海絲遺韻千年 文都留存史跡
- (2014-05-06)泉州推進先行區(qū)建設(shè) 初步遴選48個海絲建設(shè)項目
- (2014-05-10)新華社關(guān)注泉州海絲文化:父子倆的“宗教石刻”情
- (2014-05-11)新華社看泉州:唐宋音樂遺響隨“海絲”漂洋過海
- (2014-05-12)泉州新絲路新夢想:伴“海絲”茶葉香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