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儺戲”精品展演在 劉街社區(qū)揭開帷幕
2022-03-04 11:30:21 來源: 安徽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散發(fā)敬祖致祥、祈愿太平的新能量
2月15日,元宵佳節(jié)。以“儺戲”聞名的池州市貴池區(qū)梅街鎮(zhèn),2022年青山廟會暨儺戲精品展演在劉街社區(qū)揭開帷幕。
綠油油的油菜和小麥透著早春的亮色,微風送來鏗鏘的鼓樂,一列列身著彩衣、舉著旗傘的鄉(xiāng)儺隊伍,迤邐行進在田埂上。開道鑼、“儺神會”牌、“肅靜”牌、“回避”牌在前,村民手執(zhí)刀、槍、戟、錘、矛等古代兵器模型緊跟著,后面彩旗隊、鑼鼓隊、細樂隊,引導簇擁著漆金雕龍的“龍亭”。“龍亭”里供奉著這場鄉(xiāng)村民俗文化盛會最重要的器物——五色斑斕、造型各異的儺神面具。
鄉(xiāng)儺隊伍前往青山廟舊址“朝廟”。激烈的鑼鼓和鞭炮聲中,走在隊伍前面的年(香)首,手執(zhí)五色“神傘”,健步來到廟前,用沉郁抑揚的聲調,高喊“朝廟舞傘段”,“姚村”“茶溪汪”“南山劉”“南邊姚”“西華姚”“蕩里姚”,六支儺戲隊伍魚貫入場……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池州儺,是一種以“社”為單位、“戴面具表演”、目的是驅邪納福的古老民間藝術形式。它曾流傳于九華山麓方圓百里的貴池、東至、青陽和石臺各縣(區(qū)),現(xiàn)主要集中在貴池區(qū)梅街、棠溪、墩上和里山等鄉(xiāng)鎮(zhèn)(街道)。
觀眾翹首以盼,來自長三角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無人機在天空中嗡嗡作響……肇始于明朝的青山廟會,已成為貴池區(qū)具有豐富民俗內涵和文化價值的“知名品牌”。
儺,孕育于新石器時期,萌于夏商,形成于周,規(guī)范于“禮”。從最早驅鬼逐疫到宗族請神敬祖,從個人祈福還愿、治病去災到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民間一路傳播到皇宮、軍隊、寺院,無處不在的儺文化,貫穿了中國文明發(fā)展史。
《論語》記載:“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嚴整衣冠站在臺階上“迎儺”——這種民俗凝結先民們了在篳路藍縷奮斗中認識自然和自身歷程的豐富資訊,鐫刻了先民們強烈的生命情感,反映了百姓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頑強毅力和“娛樂精神”,得到孔子的包容和尊重。
池州儺戲正是《論語》中所說的“鄉(xiāng)人儺”。剔除了糟粕,它散發(fā)著敬祖致祥、祈愿太平的新能量。青山廟會上,《傘舞》《打刺鳥》《魁星點斗》……一幕幕演出讓觀眾們沉醉,人們送上陣陣喝彩。
屈原在著名的“以巫化情”作品《九歌》中長吟:“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刻畫了神話中眾神降臨名山的繽紛景象。描繪青山廟會儺戲演出神話場景,將這名句稍作改動,將傳說中雄奇瑰麗的楚地“九嶷”,換成鐘靈毓秀的“九華”,似乎也恰當……
戲曲藝術的“活化石”
虎年春晚,來自三星堆、目前出土的世界最大體量青銅面具,伴隨翩翩的創(chuàng)意舞蹈《金面》亮相,驚艷全國觀眾。
巨目、巨鼻的三星堆青銅面具,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獸面圖案,商周青銅器上普遍而多樣的饕餮圖形、《山海經(jīng)》里各種異獸怪禽……這些藝術形象,融合了上古時期人們缺乏知識技術積淀、凝視自然與歷史的無限深淵時的想象與觀念,它們造型雄奇,內涵豐厚,富有威懾,還帶著“人類童年藝術期”的幾分耿直、稚嫩、可愛。
這些形象及衍生的藝術靈感,經(jīng)常在當代舞臺藝術、商業(yè)設計、網(wǎng)絡文學中閃現(xiàn),隔了數(shù)千年,現(xiàn)代人注目這些遠古文化藝術符號,幾乎是瞬時受到?jīng)_擊和震撼,因為它們是“心靈的藝術”,是自然和社會運行的偉力以及人類自身力量內化于心的藝術結晶,現(xiàn)代人同樣有感受、有共鳴。
面具一帶,儺戲開演。明朝以降數(shù)百年間,池州飄著禾麥清香、散著塵土氣息的田野間,成為儺文化生長的沃土。
如今,池州當?shù)貏?、姚、曹、章、柯、吳、汪等?shù)十個大姓家族,每年兩次舉行儺儀祭祀活動,正月初七至十五舉行的叫“正月儺”。池州古時是梁朝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封地,農(nóng)歷八月十五,當?shù)厝思漓脒@位編纂了《文選》的古代政治文化名人,叫“八月儺”。
沒有弦樂伴奏,只應和著簡單、粗獷的鑼鼓鏗鏘,儺戲藝人帶著神秘樸拙的面具登場——面具是家族最重要器物之一,代代傳承、精心保管,平時容不得一絲不恭、不潔玷污。他們演出心口相傳、不同家族不同規(guī)式各自代代傳承基本不走樣的秘戲。戲劇動作渾樸拙怪,這山野樂舞、古老禮儀,仿佛附著了遠古的召喚,充斥奇異而有魅力的文化符號;唱腔粗獷簡陋,夾雜著山歌、號子、采茶歌謠等方言土調,散漫不羈卻有種奇異的力量,屏息凝聽時動人心魄。
池州儺戲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面具有生、旦、凈,無末、丑,既有完整故事的儺戲,也有范式成熟的儺儀、儺舞。演出包含雜技、魔術等,精于此道的民間藝人展示精彩炫目的絕活時,頗讓觀者驚駭動容。
池州儺戲,不是單純的的娛樂舞臺,而保留著原始宗教和家族禮儀活動的影子。戲里戲外,鄉(xiāng)民無不熱忱肅穆,固定的儀軌、程式,透著敬天事人的莊重。來到盛大、喜慶的池州儺戲舞臺邊,觀眾仿佛進入一種從未斷流的古老文化深層的繽紛神話世界,在這里,他們感受先祖?zhèn)冮_拓奮斗的精神,感受貫通數(shù)千年的歷史感和天人交戰(zhàn)的命運感。
這是“百戲之祖”,是“戲劇藝術的活化石”,它集中、系統(tǒng)地保留著特殊的古老文化。著名劇作家曹禺曾把儺戲及其面具比喻為“可以同長城相媲美的奇跡”,并發(fā)出了“中國戲劇史應當重新改寫”的感嘆。
如果能經(jīng)過更時尚更精致的技術表達,安上年輕人當下的審美“接口”,古老的儺戲有很大的潛力,轉換為散發(fā)青春魅力的精彩當代藝術。
盛世傳承的民俗樂章
虎年正月十三,貴池區(qū)梅街鎮(zhèn)源溪村的村民們重新戴起面具,舉起旗傘,浩浩蕩蕩的巡游隊伍按照世代相傳的路線行進,儺舞《古老錢》又喚回鄉(xiāng)民的集體記憶。
旗傘遮云,儺腔悠揚。在社樹下行禮拜之儀后,戴“玉帝”面具和戴“土地”面具者開始對舞。舞畢,領頭的“會首”大聲喊斷:“古老錢、古老錢,(嗬!)里面方來外面圓,(嗬!)風調雨順,(嗬!)國泰民安。(嗬!)……”演員獨舞,單手執(zhí)傘迅速騰挪跳躍,越舞越快,鑼鼓急速敲響,儀式達到高潮……
1月15日,池州市梅街儺文化展示館開館,池州儺的保護傳承邁上一個新臺階。目前,梅街儺以社(儺事會)為單位,現(xiàn)有儺事會27個,梅街儺文化展示館是2021年池州市非遺項目,面積約600平方米,設有展示廳、陳列廳和傳習所三個區(qū)域,展示儺面具、儺服裝、儺道具等實物及儺儀、儺舞、儺戲等儺事活動資料,是梅街儺文化傳承、研究場所。長期以來,梅街鎮(zhèn)促進傳承,演出和利用協(xié)調并進,使梅街儺戲在保持特色基礎上得到持續(xù)發(fā)展。這個鎮(zhèn)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傳統(tǒng)演藝和傳統(tǒng)節(jié)事等旅游資源,探索“農(nóng)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旅游線路,做實源溪、劉街、峽川、烏石等村居鄉(xiāng)村旅游,打造全省聞名的儺文化小鎮(zhèn)和特色文旅小鎮(zhè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民族文化的生命記憶和活態(tài)文化基因。近年來,池州市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力度,出臺池州市非遺保護辦法,設立市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開展非遺名師帶徒工程,形成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的良好非遺保護氛圍。
“一眼千年”的儺戲,帶著古老的歷史學、人類學信息,還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傳承。(記者 徐建 阮孟玥 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