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買賣野生動物不再統(tǒng)一入罪,讓野生動物保護回歸“野”字 快評

2022-04-09 15:37:24 來源: 新京報

0瀏覽 評論0

▲2020年10月30日,一只鶚鳥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河上捕魚。圖/新華社

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fā)布了《關于辦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明確,在刑事追究上,不宜將涉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案件與涉野外環(huán)境自然生長繁殖野生動物的案件同等對待,特別是針對“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已成規(guī)模,作為寵物買賣、運輸的”,一般不作為犯罪處理。

這意味著,今后不會再現“鸚鵡案”那樣的爭議,也是拿掉了寵物行業(yè)頭上那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司法政策及時跟上了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動物養(yǎng)殖行業(yè)發(fā)展。

2016年,在深圳打工的青年王鵬因為販賣養(yǎng)殖鸚鵡中的兩只為小金太陽鸚鵡,屬于受保護物種,當地法院一審以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王鵬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3000元。一時輿論嘩然,寵物圈里尋常的販賣養(yǎng)殖鸚鵡和5年重罪之間,形成了巨大正義標準的裂痕。

類似案例還不止于此,2021年底,山東德州人段吉國及其妹妹王妹蘭因飼養(yǎng)、售賣人工繁育的珍稀鸚鵡品種——和尚鸚鵡,也被一審判處3年有期徒刑。

為什么販賣鸚鵡屢屢受到司法刑事處罰呢?這是因為涉及珍稀動植物的犯罪,有其特殊性。

不像殺人、放火那樣屬于“自然犯”,任何有刑事責任能力人都應該明白“不殺人”的道理,涉珍稀動植物犯罪卻是一個典型的“法定犯”,其犯罪構成依賴于高度的專業(yè)管理規(guī)定。

如刑法里的“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只是原則性地將保護對象界定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這個范圍就有賴于林業(yè)部門通過規(guī)章細化,甚至還需要進一步檢索相關的國際條約。

這導致對珍稀動植物的犯罪判定,形成了刑法規(guī)定+林業(yè)部門規(guī)章+專業(yè)國際動保條約+相關附錄的漫長邏輯鏈。這讓當事人難以清晰判斷自己飼養(yǎng)、售賣動植物的法律邊界,也讓司法部門在裁定相關案件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所以,完善相關法律條文,出臺更詳細的解釋條款,畫出明確法律邊界,才能讓涉野生動植物的案件得到更妥善處理。

在此前的相關司法解釋條款里,沒有將人工馴養(yǎng)繁殖的瀕危物種和野生瀕危物種加以區(qū)別,這就容易造成司法判決依據的“模糊”,也不利于我國動物養(yǎng)殖、寵物產業(yè)的發(fā)展。

而且,刑法旨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罪名,還得回歸“野”字,落實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推動生態(tài)文明,不能讓司法過程異化成部門規(guī)章、國際公約之間的“查字典游戲”。

這一次,“兩高”拿出司法勇氣和正義擔當,通過新的司法解釋,一舉對之前涉野生動物資源案件辦理實施糾偏,實事求是地撥正了司法標準,明確“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已成規(guī)模”的動物資源買賣、運輸實施非罪化,避免了司法標準和公共認知、行業(yè)認知間的乖離。

標簽: 野生動物保護 野生動物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