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們務必警惕冒充大使館及國內外公檢法的詐騙電話
2021-11-24 21:02:24 來源: 揚子晚報
0瀏覽 評論0條
揚子晚報網(wǎng)11月24日訊 (通訊員 顧燕 秦瑤 記者 張斌)11月24日,常州市反詐騙中心接到正在國外留學的小王報警稱,11月17日她接到“大使館”的電話,對方稱中國警方辦案時,發(fā)現(xiàn)一販賣個人信息犯罪團伙使用了小王的護照,懷疑她涉嫌違法犯罪。起初小王對電話內容半信半疑,但是在對方準確說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后,她相信了這番說辭,也對“大使館”工作人員身份不再懷疑。隨后,“大使館”將電話轉接至“廣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進行備案。
小王與“廣州刑警”通過FaceTime聯(lián)系,接受訊問,期間收到了凍結令、逮捕令兩份文書,上面稱小王涉嫌電信網(wǎng)絡詐騙。隨后她又接到一個境外電話,對方稱是“國際刑警”,代表聯(lián)邦政府要實施抓捕。
上述一系列事情讓小王慌了神,連忙問“廣州刑警”要怎么洗清嫌疑。對方稱要先轉賬1萬元“優(yōu)先調查費用”,還讓小王務必保密,不能告訴任何同學和家人,否則就立即抓人。第二天,對方稱需要向檢察院交納9萬“擔保費”。第三天又稱打官司請律師需要交納12萬,小王就這樣一步步落入騙子的陷阱。
據(jù)警方介紹,冒充使領館人員及國內公檢法人員實施電信網(wǎng)絡詐騙案件,一直是海外留學生群體容易被騙的高發(fā)類型。詐騙分子利用留學生社會經(jīng)驗不足,不熟悉兩國法律,不接觸國內防范宣傳信息等弱點實施詐騙。他們通過不法途徑購買了留學生個人信息,再偽造大使館工作人員身份,騙取信任。隨后以公檢法身份拋出虛假法律文書引起留學生恐慌。最后編造“擔保費”“律師費”“資產(chǎn)清查”等理由騙取轉賬。
常州市反詐騙中心提醒,使領館不會與國內公檢法轉接辦公電話,國內公檢法機關也不會通過電話、微信、QQ、FaceTime等跨國辦案,接到此類電話請立刻掛斷。警方不會通過網(wǎng)絡發(fā)送的警官證、通緝令、逮捕證等文書。留學生家長要密切留意子女的異常資金需求及往來,及時發(fā)現(xiàn)可疑情況;若遭遇詐騙請及時報警。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