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 四川簡陽一胸外科醫(yī)生變駝背
中新網簡陽8月16日電 (吳平華 龐音 侯文瑾)65歲的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y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yī)生,從醫(yī)47年的他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余臺次,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舍不得放棄,退休后仍堅守一線,只因心里放不下病人。
張同欽為手術患者查體?!〗昃?攝 攝
早上7點30分,張同欽準時出現在病房。到了醫(yī)院先看望前一天手術的患者和當天即將做手術的患者。7點50分準時科室交班,8點帶領全科醫(yī)生查房,9點開始做第一臺手術。平均每天做2.5臺手術,一臺手術3至4小時,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后的觀察,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手術要側身做,因長期做手術,他不堪重負的脊柱已經微微彎曲,沉重的肩膀早已無法平衡手臂的重量,從背后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態(tài),但他不以為然,牽掛的還是病人,想到的還是手術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點。“當工人就是當一個好工人,當醫(y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yī)生。”一個“好”字,就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張同欽(中)為患者進行手術?!〗昃?攝 攝
40多年僅胸腔大手術張同欽就做了4000余臺次,有些手術總是讓他難忘。一個男子因復雜型胸部創(chuàng)傷送醫(yī),多科手術醫(yī)生輪番上陣,最終讓患者平安,而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
“有一次我還差點被投訴。”張同欽回憶說,那天有4臺大型手術,前3臺手術做完已是晚上22點,23點又送來第4臺手術,當時已十分疲憊的他,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yī)患關系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為他的醫(yī)術,因為他對病人的理解,他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yī)生”。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要找他。張同欽也先后榮獲“四川省職業(yè)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yī)學榮譽獎”“全國抗震救災醫(yī)藥衛(wèi)生先進個人”。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已發(fā)展到8個人,張同欽經常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yī)生出去培訓。“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yǎng)年輕醫(yī)生的方法,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
“他呀,懶得很,回家啥事都不做。”妻子鄔瑞蓉說。66歲的鄔瑞蓉退休前是醫(yī)院的護士,后來做行政工作,說是抱怨,其實她最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來,回來就喊累,知道他做手術累人,咋忍心再讓他做家務嘛。”正因為有了這份理解,鄔瑞蓉包攬了所有家務。
“1980年我生兒子,這時醫(yī)院來電話,說有一個胃癌患者需要手術,他硬是丟下我到醫(yī)院做手術去了。”鄔瑞蓉心里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萬多臺手術的千錘百煉,所以她嘴上訴說著,臉上始終盈著笑意。
兒子在上海工作安家,又有兩個孫子,張同欽幾乎每晚都會與兒子通話20分鐘,對兒子十分牽掛。當問起他們退休后怎么不去上海和兒子一起生活呢時,“他嘛,他不習慣,說是耍起就感到空虛,其實還是放心不下病人。我覺得他身體里有股精神,支撐著他上手術臺。”鄔瑞蓉說。
而在兒子張立巍眼中,父親一直都是一個特別忙碌的人。在他印象中,長到18歲時一家三口人離開簡陽外出旅游的次數沒有超過6次。有幾次除夕晚上千家萬戶團圓的時候,就他和媽媽兩個人在看春晚,那時很不理解自己的爸爸為何和別人家的爸爸不一樣。“自從家里有了電話,半夜鈴聲響起,然后父親穿衣匆匆外出,去醫(yī)院搶救病人。”張立巍說,現在自己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子女,但一直保持著每天和父親通電話20分鐘的習慣,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父親不僅僅是父親,還是良師益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