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刺桐藏寶圖之莊府巷:古厝迥園玄機藏 花燈華彩世家傳
莊府巷111號,系清初湖廣按察使丁煒的府第,后被蔣以麟買下。
原詩人丁煒府第
蔣以麟故居,原本是清初著名詩人丁煒的府第。丁煒是晉江陳埭人,曾任贛南道湖廣按察使,是清初著名詩人。后來丁氏沒落,府第幾經易主,最終于上世紀20年代被蔣以麟父親購得。
1968年,蔣以麟去世后的若干年,古厝由于年久失修,大廳梁柱幾欲垮塌,當時蔣家經濟困難,只好把后花園賣了。
蔣氏后人蔣紀萱回憶,后花園“迥園”是一座微型的園林山水,占地約200平方米。園內筑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還種有竹林花草;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還有一亭,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
上世紀50年代,“迥園”的山石曾被移到芳草園,后又被運到開元寺,充當假山景物等。 如今“迥園”內雜草叢生,但其尚存的月洞門、書卷窗、六角形竹節(jié)窗等建筑構件,仍可洞見當年的風姿。
蔣以麟領導光復泉州 后人多半教書育人
蔣以麟是古厝繞不開的人物。清光緒十六年(1890),蔣以麟出生在鯉城樹兜村,13歲時隨父親前往印尼經商,后回國投身革命,在家鄉(xiāng)曾組建民團抵抗外敵。1906年,蔣以麟在印尼泗水參加反清組織洪門會和光復會,后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他受委派回國,在泉州進行秘密活動,同年10月底,被剛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泉州分會選為會長兼軍務股長,負責籌集購買軍械彈藥等。
新中國成立后,蔣以麟回到樹兜,投身杏林,從此不問世事,只一心治病救人。1953年,他應中國科學院約請撰寫有關辛亥革命回憶錄,后將書名改為《辛亥革命泉州光復記》。
雖然蔣以麟后以中醫(yī)為業(yè),但他的后裔卻大部分從事教育事業(yè):整個家族百余人,過半人教書育人,可謂教育世家。郭阿姨有兩個雙胞胎孫女,一個從事幼教,一個是護士。
古厝迥園玄機藏 花燈華彩世家傳
莊府巷22號
宋代少師莊夏 皇帝恩賜巷中建府第
莊府巷是因“府”得名,巷子里曾有宋代少師莊夏的府第。經考證,莊府巷22號、泉州酒店所在地,便是莊夏府第舊址。
三朝元老 皇帝賜城中建府第
莊夏(1155-1223年),字子禮,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陽(今湖洋鎮(zhèn))人,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高中進士,曾擔任興國知縣、太學博士、太府少卿以及漳州知州。他為官清廉,秉公執(zhí)法,減賦輕稅,大興文教,如今漳州聞名千年的龍江橋便出自他的手筆。
他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頗得皇帝賞識。嘉定十二年(1219年),他受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300戶,賜紫衣金魚袋,還被皇帝恩賜在泉州府城中心建府第。
從如今酒店的范圍,足可見早期“莊府第”的規(guī)模之大;而從皇帝欽賜府第一事,亦可管窺莊夏頗受朝廷器重。史料記載,莊夏逝世后,皇帝贈其“少師”稱號,莊夏的裔孫枝繁葉茂,最出名的當數明代狀元莊際昌。
幾經變遷
府第傾圮廟宇無存
清道光年間,莊夏府第坍塌傾圮,莊氏族人便在原址上興建祖廟。每逢子孫春祀秋嘗、祭拜祖先。1945年,莊氏祖廟被晉江縣公安部門所用;1949年后,廟宇成為晉江地區(qū)群團辦公所在;20世紀50年代,原址改為干部招待所,20世紀90年代改為酒店。自此,800多年歷史的少師府第、宗廟蕩然無存。
2006年10月,一方刻有圓月和阿拉伯圖騰“云月”的花崗巖墓碑重見天日,經考證這是莊夏的墓碑,現藏于泉州海交館。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認為,“云月”作為阿拉伯人的一種象征,曾大量出現在泉州發(fā)現的文物上面,這方墓碑不僅見證了泉州莊府巷巷名的由來,而且引出一個待解歷史謎團:南宋太師莊夏信奉伊斯蘭教,抑或其母是位阿拉伯婦女?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