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學生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處罰 老師的回應(yīng)再次獲贊
2017-11-19 16:48:50 來源: 觀察者網(wǎng)
0瀏覽 評論0條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塊巧克力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寧波的一枚小吃貨,他把巧克力帶到了學校。要知道,在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帶零食到校都屬于違規(guī)行為。小吃貨的“違規(guī)”行為很快被同學發(fā)現(xiàn)了,并一狀告到了老師那里。
他的老師,正是“我們1班”的王老師。王老師的處理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然懲罰了舉報人!事后,她整理了“案發(fā)經(jīng)過”,分享在微博上,并得到了全國網(wǎng)友的支持↓
這條微博發(fā)布于14日下午14:28,截至目前,收獲了近四千條評論和兩萬余次點贊。有人甚至開啟“福爾摩斯”模式,忍不住在微博八卦。
文中說告狀者“即使是被同學供出真相后,還想抵賴”,也就是說,他是不承認有威脅同學的,那在此羅生門的情況下,老師是怎么確定不是那個孩子為了逃脫罵同學的罪責而說謊呢?
對于網(wǎng)友的疑問,王老師坦言,因為“告狀者”有過多次信用問題,并且眼神躲閃,被王老師一眼識破,最后他乖乖承認了。
在微博上,網(wǎng)友的態(tài)度呈一邊倒,都支持王老師的處理方式,并表示被她的機智折服:
@e_bm:這種愛告狀的小孩特別討厭,長大后也是大概率的麻煩。
@郊縣天王老田:小樹就得砍,不能長歪了。
@唐拉拉:這個老師不能更可愛了!希望孩子們都遇見這樣豁達幽默而有智慧的好老師!
@貍貓小姐的胡蘿卜:哈哈哈哈哈出了這口惡氣,當真是嫉惡如仇的官大人了!
有網(wǎng)友還給出了不一樣的解決辦法:
@法治君:沒遇到我。我的懲罰不僅如此,還要求兩人面對面站好,舉報者必須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對面的嘴巴,直到最后吃完,幫他擦嘴。
@老子聊發(fā)少年狂:干得漂亮!我家小同學的老師直接在班上要求不許告狀,要么你制止他說服他,老師基本上不受理告狀。
也有網(wǎng)友腦補了后面的情節(jié):
@我還能學-木衛(wèi)三:然后舉報者和被舉報者達成共識,以后換著帶零食,換著舉報,然后就可以換著當著老師的面吃零食。
@楊大哼唧:也告訴帶巧克力的同學:下次再帶零食來老師就當你的面吃掉。
@K夾腳拖:好解氣啊!帶巧克力同學對著舉報者邊吃邊說,“今天的巧克力格外好吃呢!”
“告密”處理引發(fā)關(guān)注后,王老師獨家投書澎湃新聞——《老師如何處理學生告狀問題》。
她認為“一個班級里最重要的是信任感、安全感……我希望學生們舉止文明,班級井井有條,但我不希望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告密來掌握他們的動向。”她還強調(diào),對學生告狀的行為,不能一概而論,“我理解在當下社會,人們更熱切地希望一個光明、公正、平等的環(huán)境,鄙視告密也正常,只是對兒童來說,他們真的不該承受這么重的一個指責”。
《老師如何處理學生告狀問題》全文如下:
如何處理好學生的告狀,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關(guān)系到整個班級良好學風、班風的形成,也關(guān)系到每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獲得的幸福感,以及以此形成的價值觀。
沒有教過小學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小學教育工作的瑣碎。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很多來自學生的告狀。處理這些問題,是非??简灣扇四托牡模驗樵诖笕丝磥頍o足輕重的事情,在小孩眼里,卻都是大事。
我曾處理過一次學生打架事件,去教室巡視的時候,一群學生擁上來,七嘴八舌地告訴我,有人打架了。我看到這兩個孩子的時候,他們還揪著對方不肯放。我問清了事情的緣由,原來是因為窗戶上停了一只蟲子,其中一個孩子認為這是一只害蟲,就想把窗子推過去關(guān)上,夾死它;而另一個孩子認為這是一只好蟲子,不該夾死它。于是,就這樣吵了起來,乃至打了起來。我對他們說:“你們兩個人,一個很有正義感,要消滅害蟲,我理解你的心情,另一個很有慈悲心腸,很善良,我也很贊賞。這只蟲子,老師也不認識,建議打開窗戶,把它趕走,就可以了。”兩個小孩都表示贊同,然后握手言歡,皆大歡喜。
教學日常當中,相當一部分的糾紛就是類似這種事情。如果身為大人,沒有蹲下去傾聽兒童訴說的耐心,只有簡單粗暴的裁決,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無法得到孩子的認可。所以,面對孩子的告狀,第一要緊的就是花時間和耐心來仔細地聽孩子說,詳細地了解經(jīng)過,才能做出公正的裁決。對兒童來說,這種公正是很重要,也很珍貴的。
學生告狀,表面看起來都是學生來找老師反映情況,指責他人,其實動機各有不同,主要分成三類。
一類告狀是出于兒童樸素的道德感,他們要指出那些破壞規(guī)則的行為,比如考試作弊、逃值日、賴作業(yè),在兒童看來,這就是錯誤的行為,是應(yīng)該被批評、被指正的,他們告狀,只是出于簡單的是非判斷;第二類告狀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比如被人欺負、捉弄,雖然這種騷擾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嚴重,卻是讓學生感到不舒服的事件,作為老師,也是必須介入的;第三類,其實在學生群體中也不少見,那就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心態(tài),出于嫉妒或是威脅的動機,告發(fā)他人。這種告狀,堪稱“兒童版告密”,是身為教師要特別注意的,我覺得對這種心態(tài)的扭轉(zhuǎn),遠比糾正學生的違紀行為更重要。
面對不同的告狀動機,老師要有不同的對待。對第一類告狀,我會讓告狀者公開在班級里說,在全班面前表述自己的觀點,批評那些不正確的行為,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各自的觀點,使全體學生從中得到教育。既然是批評不正之風,我覺得可以心懷坦蕩,公開表達。我把這作為學生品行教育的一種渠道。
前段時間我就剛處理了班級里一起這樣的事件,有學生來舉報,說某位班干部在檢查教室衛(wèi)生時,發(fā)現(xiàn)有同學亂扔垃圾。這位違紀者為了不被扣分,拿出十元錢來賄賂班干部,而班干部竟然也收下了。舉報者對此十分憤慨,認為班干部在以權(quán)謀私。他來我這里告狀的時候,我讓他也向全班學生陳述了他所目睹的所有過程,讓學生們發(fā)表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討論結(jié)束后,我不僅處罰了行賄者和受賄者,也鄭重地將此事告知了家長,家長也表示十分重視,會在家嚴肅教育孩子。老師對學生的了解,遠不及學生之間的了解,像這樣他們私下里發(fā)生的交易,如果不是第三人告狀,我是無從了解的。所以,像這類告狀,我覺得對學生成長是有利的。不過,我處理這種告狀的一大原則就是我不會因此獎勵任何提供信息的人。我覺得實現(xiàn)公正本身就是對他們最大最好的獎勵。
對第二類告狀,我認為,老師一定要做好法官兼老娘舅的角色,因為這類糾紛往往經(jīng)過復(fù)雜,涉及學生很多,學生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又會用謊言為自己遮掩。老師要在紛雜繁瑣的各路線索中搞清事實真相,很不容易。如果在學生來告狀的時候,只是不問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強行讓他們互相道歉,收到的只能是表面上的平息,學生心里并不服氣,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曾經(jīng)有一個內(nèi)向安靜地孩子來告狀說同桌總是打他,他忍無可忍。我在了解事情經(jīng)過后發(fā)現(xiàn),其實那個欺負人的孩子自控能力差,脾氣大,只是在老師面前裝得比較好,一直未被發(fā)現(xiàn)。作為老師,在處理好糾紛之外,也要教給學生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方式,告訴他們在遇到自己情緒很差的時候該如何排解,當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如何處理。這樣,就把告狀作為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來幫助孩子成長。像這類告狀,我一般都是私下里一對一地溝通教育。
第三種告狀,我覺得是最需要教師警惕的,我們絕不能培養(yǎng)學生來做告密者,這是很可怕的。有一次,有幾個男生在背后偷偷說老師壞話,被人舉報了。我嚴厲批評了舉報者。我對學生說,我不在乎誰在背后說老師壞話,我根本不想聽任何關(guān)于這種行為的舉報。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發(fā)發(fā)牢騷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受得起被學生背后議論。
我多次對學生說,一個班級里最重要的是信任感、安全感,除非是影響他人的破壞行為,發(fā)生了嚴重的錯誤,其他都不必來跟老師說。我希望學生們舉止文明,班級井井有條,但我不希望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告密來掌握他們的動向。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告狀之外,還有低年級小學生群體里多發(fā)的那種雞毛蒜皮式告狀,遇到這種告狀不必多深究什么,很多時候小孩對老師說完,就心滿意足地走了。他并不想要老師真的來解決什么,就是想來傾訴一下而已。對這種告狀,老師給予一些語言和肢體上的安慰就可以了。
所以,對學生告狀,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之,簡單歸納為“告密”,這是不公平的。我理解在當下社會,人們更熱切地希望一個光明、公正、平等的環(huán)境,鄙視告密也正常,只是對兒童來說,他們真的不該承受這么重的一個指責。(完)
那么,對于孩子之間相互打“小報告”,你怎么看?
假如你和王老師一樣,遇到一塊巧克力的故事,你又會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