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喬遠撰文點贊黃守恭的“一舍之福” 舍宅為寺善舉獲贊
祖祠前有精美的旗桿夾石
舍宅為寺 善舉獲贊
不過,最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在宗譜里還錄有一篇《檀越祠記》,指出明代著名方志史學家何喬遠曾為開元寺檀越祠寫有《檀越祠記·序》。唐垂拱二年(686年),紫云黃氏的始祖黃守恭舍園建寺,世所稱頌。泉州開元寺寺僧感激其善舉,為其興建“檀越祠”,世代奉祀,如今黃守恭子孫也都以“檀越祠”為祖祠。在開元寺檀越祠內(nèi),現(xiàn)存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開元寺檀越祠祀田記》、清雍正七年(1729年)“檀越祠重修記”石碑等兩方石刻碑記。不過,何喬遠的這篇《檀越祠記·序》內(nèi)容與兩方石刻碑記不太一樣,它幾乎全文都在引經(jīng)據(jù)典地評述黃守恭舍宅為寺善舉的深層意義:“黃之子孫所以有今日之盛者,不過守恭公一念之舍耳。昔者,堯舜舍天下,夷齊季札之倫舍其國;薛包孟嘗舍其家;疏氏廣受陶潛之儔舍其官;守恭公舍宅為寺,其心莫貪,其心莫毒,其心莫欺,其心莫羨,其心莫妒。人心毒、欺、羨、妒,其原皆起于貪而不舍,故佛以為首戒。一去其貪,天下為輕,萬物為小,虛空靈臺,空凈無比,此其進道也,為大覺而受其福也。取盈,夫貪其口者,必有醉飽之傷;貪其視聽者,必有聾瞆之患,斯其不貪,取盈之義也。故天之與人也,大者榮之以名,次厚以福,堯舜夷齊而下諸君子皆以不貪名者也,則公之舍宅為寺,豈徒如世俗福田利益之云,予以是知佛之為,戒未始不可通圣人之教也。”短短200多字間,何喬遠列出了堯、舜、伯夷、叔齊、季札、薛包、孟嘗、疏廣、疏受、陶潛等歷史名人懂得“舍”的故事,來襯托黃守恭舍宅為寺意義的深遠,全篇渾然,不拖泥帶水,讀來十分暢達。何喬遠還借黃守恭舍宅為寺一事,勸誡世人“其心莫貪,其心莫毒,其心莫欺,其心莫羨,其心莫妒”,亦如當頭棒喝。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表示,黃守恭作為富甲一方的莊園主,在唐初獻園建寺,不當“守財奴”,還遣子外出創(chuàng)立基業(yè),他這種進取、開拓的思想,至今讓人敬佩。清光緒六年庚辰科的文、武狀元,其實都是紫云黃氏的子孫,文狀元是紫云詔安房的黃思永,武狀元是紫云安溪房的黃培松,所以在開元寺檀越祠內(nèi)尚存柱聯(lián):“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蓮溯祖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