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雕藝術家張紅蘋:刻刀下的絲路神韻
2017-09-13 10:21:46 來源: 海絲商報
0瀏覽 評論0條
行走豐富人生。近幾年,張紅蘋赴國外參加藝術創(chuàng)作交流活動尤為頻繁,徜徉于異域風情、先鋒藝術展覽、講座、國外頂級美術館和博物館。這種自然地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yǎng),觸發(fā)靈感的師法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惠安木雕原本的固定模式、套路、技法陳陳相襲的做法。她常說:“學習是集大成的必須,脫離了學習,往往淪為匠人之舉。”除了考察各國木雕藝術的發(fā)展情況,還與各國木雕藝術師現(xiàn)場競技,更創(chuàng)造了不少佳話。從臺灣著名的姜太公廟,慕名而來,指定由張紅蘋雕刻神像;再是馬來西亞媽祖廟經(jīng)專人推算,“需在泉州尋訪一個女雕刻家”,遠近聞名的張紅蘋便是不二人選;而菲律賓“雜交水稻之父”林育慶先生為宗親祠堂重塑及為父母親塑造真人雕像尋找雕刻大師時,因拜訪菲律賓著名僑領施永昌先生時,看到由他一一收藏的張紅蘋歷年諸多作品后,以“一把刻刀,可以造出一個世界”贊譽張紅蘋。
去年,張紅蘋再次受邀由尼泊爾政府及國際木文化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2016世界木材日”系列活動。作為一個高規(guī)格的國際活動,尼泊爾總統(tǒng)親自攜政要官員出席開幕式鼓勵。她與來自100個國家地區(qū)的近400位嘉賓同臺競技?,F(xiàn)場上,張紅蘋獨立創(chuàng)作了《2016我們在一起》來表達文化走出國界,跟世界各地文化大融合的期盼,獲得所有參會國際藝術大師的認可。
同時,她和國內的四位藝術家合作的大型雕塑《回家》也獲得參會藝術大師的高度贊譽。而在土耳其舉行的“2015世界木材日”系列活動,她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的寓意世界和平、文化相融的《共享藍天》和《擁抱你好》均被埃斯基謝希爾市博物館收藏。在諸多“一帶一路”的國家中,無論是競技作品,還是文化交流,張紅蘋已經(jīng)把海絲文化的傳承烙入心頭,通過作品擁抱海絲沿線地區(qū)的新朋老友,通過行動爭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
此前,她也參加了世界木材日暨首屆國際木文化節(jié),以作品《家園夢》緊跟“中國夢”,向人們傳播著家的“和”精神,與愛國作品《中華魂》一脈相承。而作品和平使者(鄭和)和海上女神(媽祖)也表達了相同的文化寓意和內在精神,被選送到法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處展覽,其中海上女神(媽祖)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收藏。
豐富的閱歷,極大地開闊了張紅蘋的視野,激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今,張紅蘋的木雕藝術,不僅是一門繼承的藝術,更是一門開創(chuàng)的藝術。她開始登上《中國藝術家》雜志,登上《香港大公報》專題報道,成為《海絲名家》之一。她的作品或變幻靈動,或冷艷仰止,或親切可及,總能營造出充溢人文氣息的軟環(huán)境,受到許多人的仰慕與尊崇。
敦煌探夢自成一派
步入紅蓮木韻的展廳里,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于《敦煌吉祥天》。5年來,為了這美妙的展現(xiàn)時刻,張紅蘋致力于敦煌文化的學習,每次赴敦煌交流,都會帶回一疊厚厚的資料以供研習。該作品也是她獨自赴敦煌莫高窟考察學習一個月后創(chuàng)作的“敦煌女神”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每一個佛像,都有自身的文化。”不懼怕風沙,不畏懼烈日,張紅蘋只是想走得近近地觀察每一個佛像,把這不僅屬于中國,更是屬于世界的敦煌文化傳播出去。
《敦煌吉祥天》以整料雕刻,造像中的少女跣足蓮座上,半蹲半坐,上身胸衣緊貼,瓔珞連綴,披巾纏繞,襯托其婀娜身姿,膚如凝脂;下身裙裾褶皺隨肢體起伏,自然而富音樂性。其手托半開蓮花,神情專注,表現(xiàn)其心境純美。這件作品剛出不久,就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此外,該作品系列還根據(jù)敦煌壁畫創(chuàng)作出的《敦煌高山流水》《敦煌吉祥眷屬》等,及以唯美著稱的《花神》,風流的《虞美人》,嫵媚的《觀世音》均獲國內大獎。
看到飛天造像,很多人便能說是出自張紅蘋之手。“許多人說我夢想很大,的確,我的心中夢想就是要突破一件件作品,做到‘創(chuàng)新永遠、創(chuàng)意無限’。”張紅蘋說。事實上,在創(chuàng)作方面,她主張以豐富的人生閱歷開闊視野,讓創(chuàng)作主題更加多元化,尋求把陶瓷質地、國畫色彩和木雕工藝進行大膽嘗試,極大增加了惠安木雕的內容,表現(xiàn)范圍變得更為廣闊,從十分成功的《敦煌吉祥天》系列作品便窺得一二;在藝術特色上,不論是淺浮雕、深浮雕、還是半圓雕等多種技法,她都用得爐火純青,如榮獲“星火獎”金獎《拈花一笑》等作品。
張紅蘋的創(chuàng)意,從生活中“索取”美,用藝術“回饋”生活,大膽融入了三大石窟的彩繪繪畫和藝術雕塑手法,使木雕藝術作品結合了敦煌古彩和雕塑的細膩感與現(xiàn)條感,成為她自成一派的標志。她作為甘肅省政府特邀專家參加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后,張紅蘋折服于敦煌飛天的漫天揮灑,驚嘆于絲路花雨的萬里迢遙,她開始將目光瞄向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希望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敦煌古彩系列作品,能再現(xiàn)敦煌飛天的盛景。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燦爛文化歷史名揚天下。世界人看中國,中國看泉州。或許未來做木雕的人寥寥無幾,但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實實在在地創(chuàng)作一些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為弘揚古港泉州的文化再盡自己的一分力量。”在“一帶一路”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背景下,張紅蘋以彩雕作品《敦煌吉祥天》為首的系列作品向“中國飛天夢”致以實實在在的愛國情懷。同時,通過這一藝術形態(tài)表達了對深入推進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一飛沖天”的決心。
“山川可雕是因為這片土地上的鐘靈毓秀,俊杰可鐫是因為這片土地上盡皆英豪,我要雕盡這祖國大地的山川風物,讓祖先留下的木雕藝術在傳承和發(fā)揚中日月光照。”
“我深信一把小小的刻刀之下能容納整個世界,我更深信一件有靈性的作品來自于心中的廣袤。”
這是張紅蘋所作詩歌里的自白,以她的雕刻透出內心里的家國情懷,和那一份傳承藝術的脈動。她是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絲路”民間文化遺產(chǎn)傳播藝術大家。
據(jù)《齊魯晚報》
張紅蘋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青年大師,泉州市木雕藝術研究院院長,福建紅蓮木韻藝術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擅長歷史人物雕刻及各種隨形設計和敦煌礦物彩繪制作及大型寺廟佛像制作。
相關閱讀
-
-
惠安雕藝創(chuàng)作基地吸聚青年才俊 擬辦惠女影雕展
日前,記者一行走進位于惠安縣城大紅埔的這一基地發(fā)現(xiàn),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精品,無論是雕作之精...更多
2014-12-29 09: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