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黑白老照片定格騎樓舊影 光緒年間就出現(xiàn)在鷺島(組圖)

2016-12-18 10:07:55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民國時期的思北浮嶼。

民國時期的中山路。

民國時期的思明南路。

民國時期的大生里建設(shè)。

民國時期的鷺江道。

中山路的騎樓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騎樓,對于生活在廈門的人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近代以來,騎樓在福建、海南、兩廣等地興起,并逐漸成為當?shù)刂饕纳逃媒ㄖY(jié)構(gòu),一度成為商業(yè)繁榮的代表。陌生的是,過去的幾十年,由于人們對騎樓建筑保護得不夠,很多騎樓已毀壞或不存在,令人惋惜不已。不過近年來,我市開始逐步加大騎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過:“一個城市的街道,倘從高天俯看,宛如一株大樹成百上千條的根須。城市愈大,其根愈茂;這根須其中有幾條最長最長的,便是這城市的老街。它與城市的歷史一樣漫長而悠遠。它深深扎在這城市厚厚的歷史文化的土壤里,也就是深深扎在這城市人們的心里。”

作為廈門老城區(qū)的一個標志性符號,騎樓更是一種文化聚集,歷史的記憶,人們感情的寄托,家園的鄉(xiāng)愁。當我們行走在騎樓街巷時,不僅能夠領(lǐng)略騎樓建筑獨特的魅力,還可以回味閩南文化和它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廈門老照片收藏愛好者楊羽翔向本刊提供了一組騎樓老照片,黑白光影中,有些建筑早已消失,只能被定格在照片中。

廈門騎樓:光緒年間就出現(xiàn)在鷺島 1920年代大規(guī)模建造

我市文史專家洪卜仁說,廈門作為中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源于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筑,開始傳入廈門。光緒(1875年)以后,騎樓樣式就出現(xiàn)在廈門的部分街道,而后又傳到臺灣南部等地區(qū)。

騎樓群的大規(guī)模建造,始于1920年廈門的一場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shè)。以地方富紳林爾嘉為會長,印尼歸國僑商黃奕住為副會長的“廈門市政會”成立,在規(guī)劃建設(shè)廈門新城區(qū)時,將騎樓作為街市的主要形式。

1920年底,開元路開始修建,并于1924年建成。這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以“開元”命名。開元路也是廈門第一條騎樓式街道,晴天可以遮陰,雨天行人也不會淋雨,又可以當作人行道有效地避開車輛,這就是騎樓的妙處所在,構(gòu)造不僅宜居宜商,還充滿了人性化的溫暖,繁華一時。

隨后,思明南路、思明北路、開禾路、橫竹路、鎮(zhèn)邦路、水仙路、廈禾路、開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等20余條縱橫交錯的騎樓街道先后建成,在廈門西南角形成一片呈網(wǎng)狀分布的騎樓街區(qū)。由于舊城改造,廈禾路等路段騎樓拆除殆盡。有些路段的騎樓變成了道路或是高樓,也有一些在改革開放后被翻建。

深厚的歷史底蘊、喧囂的市井人氣和濃重的商業(yè)氛圍,在騎樓之間交相輝映。洪老說,騎樓的價值不可替代,這種建筑形式不能被湮沒,除了要好好保護,更要傳承推廣。

(文/記者 陳冬 供圖/楊羽翔)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