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憶早年赴大陸考察人民公社經歷
2016-09-01 15:41:24 來源: 鳳凰資訊
0瀏覽 評論0條
據中評社報道,外界矚目的?;鶗麻L人選終于出爐,“總統(tǒng)府”在8月31日晚間9點發(fā)布新聞稿指出,該職將由前“外交部長”田弘茂接任。田弘茂曾在2014年11月接受中評社專訪,對于兩岸關系,田當時認為,必須很務實,人與人要接觸與交流,不要玩弄文字游戲,這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很多困難問題要水到渠成才能真正獲得解決。
田弘茂訪問大陸時與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合影。(中評社資料照)
田弘茂,1938年生,臺南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碩士、博士,專研國際政經事務、比較政府、亞洲區(qū)域安全、中國政治史等,曾任威斯康辛大學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顧問并主持民間智庫。李登輝時代,從美國返臺擔任“國統(tǒng)會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民進黨執(zhí)政后擔任首屆“外交部長”、駐英代表、“行政院”國際合作發(fā)展基金會董事長,現為“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
田弘茂的“中國交流經驗”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展開,辨公室里還掛著他夫婦與大陸前總書記江澤民及前國臺辦主任王兆國會面的照片。
田弘茂當時向中評社回憶,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他當時在美國大學任教,已過世的好友陳必照也在世界銀行擔任人口政策顧問(扁政府時期的“國防部副部長”),邀請他一起去大陸考察中國人口問題,后來兩人就一起到中國大陸,走遍許多省市,就近瞭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實際狀況,可說對當時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有第一手的深入觀察。
他一直認為,人要接觸才能相互瞭解,縱使你不喜歡一個人或一個國家也要接觸,尤其,兩岸這么近,中國又這么大,臺灣不跟大陸接觸交流是不可能的,從兩岸從歷史、文化、地理來看,要完全切割分開不是那么容易。
田弘茂當時也坦言,長久以來,兩岸關系一直很難突破,習近平上臺后提出“中國夢”,官方對“中國夢”雖還沒有作出具體內涵的定義,但輪廓漸漸正在浮現,其中一部分是軟性的、文化的、感情的。習近平極為重視“兩岸一家親”的提法。
田弘茂當時就以該年的APEC為例,APEC年會對兩岸關系而言是很重要的國際性聚會場合,該次習近平向臺灣領袖代表蕭萬長提出“堅定信心、增進互動、相互尊重、良性互動”十六字箴言,避開過去慣用的政治口號,這是比較平實的說法,亦因而令人耳目一新。
田弘茂接受專訪時對中評社指出,現在大陸的經濟條件改善之后,也慢慢重視文化問題,回歸廣泛定義的中華文化兩岸才有交集,因此,兩岸用文化連結社會是對的。
田弘茂曾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資料照)
田弘茂認為,文化比較少牽涉利益問題,大陸朝這方向走是對的,避免權錢交易,讓兩岸融合尋找軟性的道路,不是只求所謂的讓利片面說法。大陸人大都很喜歡臺灣,因為他們對臺灣文化及生活習慣最熟悉,到這里語言不是問題,吃住也一樣,一般人對他們又沒有敵意;反之,陸客到新加坡會感覺自己像是外國人,他們中許多人仍視香港為英國互殖民地的延續(xù),去澳門只是賭博的地方。
田弘茂當時說,大陸參訪團拜會他,他總是建議,應該多跟臺灣社會各階層接觸才是正途。以前大陸人來臺最喜好與國民黨高官或大商人往來,交流來、交流去都是在較狹窄的社會圈,同質性甚高,現在漸漸有所改變,例如,近來訪臺人士都要落實“三中一青”,就是走進臺灣社會,這個作法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