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對比中英舉國體制:英國專攻冷門 金牌至上
2016-08-23 21:03:15 來源: 觀察者網(wǎng)
0瀏覽 評論0條
里約奧運會結(jié)束了,但關(guān)于中英“舉國體制”的討論卻越來越多。今天,金融時報中文網(wǎng)也加入討論,刊發(fā)《數(shù)據(jù):從里約奧運看中英兩國的“舉國體制”》。
不說不知道,幾十年來,英國原來是這么干的:
專攻冷門。英國的主要奪金點是自行車、賽艇、皮劃艇、馬術(shù)、帆船,都是些世界范圍內(nèi)“沒人玩的”的項目。
金牌至上。英國早就提出了“一切為金牌”的指導思想,專門成立了支持精英運動員的“英國體育局”,一名體育高管更是赤裸裸表示,“拿彩票收入來培養(yǎng)運動員就是為了奪金牌。我們的目標甚至不是獎牌,就是金牌。”
是不是熟得不能再熟?
還有。觀察者網(wǎng)昨天報道說,英國對獎牌有提前規(guī)劃,這篇文章則介紹了更多細節(jié)。
英國政府按照奪牌可能,把運動員分為“領(lǐng)獎臺運動員”和“領(lǐng)獎臺潛力運動員”,給予不同級別的資金支持。英國體育局還為每個項目設定了目標獎牌數(shù)。超額達成目標,經(jīng)費立增三四成,反之,一分錢都沒有。
盡管也有英國媒體用“無情”、“殘酷”來形容這個體制,英國政府卻顯得不為所動:下一個奧運周期,體育局經(jīng)費將增加29%,在里約拿牌的項目很可能會獲得更多資金,并劍指東京。
本文作者叫傅亦沁,就讀于牛津大學,是2015年耶魯大學《中國通》雜志“中美關(guān)系杰出青年領(lǐng)袖” 之一。以下是全文。
8月11日,里約奧運會跳水男子雙人3米板,英國隊為英國贏得了奧運史上首枚跳水金牌,美國隊銀牌,中國隊銅牌。
里約奧運閉幕,中國以一枚金牌之差排在英國之后,這也是自2004年雅典奧運以來首次落到金牌榜第三。而名次變化的背后,是遭遇挑戰(zhàn)的中國傳統(tǒng)奪金模式,以及近十年來指導方針轉(zhuǎn)為“一切為了金牌”的英國體育。
中國模式:包攬優(yōu)勢項目
里約金牌榜前三名的美國、英國與中國,奪金方式完全不同。中國模式是“集中包攬”,即在少數(shù)項目上盡可能收獲全部金牌。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的乒乓球、跳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沒給對手任何機會。上兩屆的羽毛球、體操比賽也是一家獨大。
因此,如果傳統(tǒng)項目的優(yōu)勢不再,中國的金牌數(shù)就會下滑。在里約,羽毛球、射擊和競技體操的低迷,不管是由于規(guī)則更改、裁判不公,還是教練、隊員水平不濟,直接導致了中國落到金牌榜第三。
相比中國,美國的金牌模式是牢牢把握田徑、游泳這些產(chǎn)生30、40多枚金牌的項目。他們不求包攬,只需要拿到這些項目兩成的金牌就足夠。
因為在田徑、游泳比賽中總能占據(jù)一席之地,美國近幾屆奧運會可以保證20枚金牌起跳,其他再有幾個閃光的項目,金牌數(shù)就可以突破30。
英國模式:發(fā)展小眾項目
在中國和英國這次為金牌榜次席拼殺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中國觀眾都表示,每次中國奪金后他們都興奮地去查金牌榜,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英國又“默默”拿了兩枚金牌。
的確,如下圖所示,英國的主要奪金點都是自行車、賽艇、皮劃艇、馬術(shù)、帆船這些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少有民眾參與的冷門項目。(自行車作為競技體育項目,和休閑活動有很大區(qū)別。)
而著力發(fā)展金牌數(shù)多的小眾項目正是英國一直以來的策略。在1996年尷尬地只收獲1枚金牌后,英國在時任首相約翰·梅杰(John Major)的倡導下把國家彩票收入用于培養(yǎng)運動員,并成立了專門支持精英運動員的政府機構(gòu)“英國體育局”(UK Sport)。
“拿彩票收入來培養(yǎng)運動員就是為了奪金牌。我們的目標甚至不是獎牌,就是金牌,”英國自行車協(xié)會的高管克里斯·博爾德曼(Chris Boardman)說。
根據(jù)“一切為了金牌”的指導思想,英國過去 20 年大力發(fā)展自行車、賽艇、皮劃艇、馬術(shù)、帆船這類對器材要求較高且金牌數(shù)量多的小眾項目,因為這樣可以更有效率地獲得更多金牌。
英國自行車隊總教練伊恩·戴爾(Iain Dyer)也承認,他們 2000 年到 2008年奧運會期間“撿了好摘的水果”(“picked the low-hanging fruit”),意思是拿了容易拿的金牌。在里約奧運,英國收獲了自行車18枚金牌中的6枚,賽艇14枚中的3枚。
哪一個奪金模式有效?
中國今年之所以在金牌榜被英國超越,除了中國代表團部分項目表現(xiàn)低迷、以及優(yōu)勢項目之一射擊規(guī)則的更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的表現(xiàn)超出預期。
通常,奧運東道主的表現(xiàn)會比以往優(yōu)秀,而在接下來一屆會有所回落,以中國來說,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上收獲了100枚獎牌,而此后一屆是70枚。但英國這次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客場”奧運比“主場”奧運收獲更多獎牌的國家。倫敦奧運會上英國拿到了65枚獎牌,這一次里約奧運他們收獲了67枚。
英國出色的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英國政府近十年來對重點項目、重點運動員的大舉投入,以及根據(jù)成績分配經(jīng)費的“無情”獎懲辦法。
如下圖所示,2005年成功申辦奧運是英國體育史上的轉(zhuǎn)折點——政府財政對下一屆北京奧運的投入,比之前對雅典奧運的投入還多了三倍以上,且之后的每一屆投入仍持續(xù)增長。這次的里約奧運周期,“英國體育局”投了2.7億英鎊,并選定大約 1300 名運動員作為支持對象。
按照奪牌可能,英國政府把運動員分為“領(lǐng)獎臺運動員”(podium athletes)和“領(lǐng)獎臺潛力運動員”(podium potential athletes),給予不同級別的資金支持。“英國體育”還為每個項目設定了目標獎牌數(shù)。
超額完成目標或沒達到目標會怎樣?
拿英國體操為例,團隊在上一屆倫敦奧運會,以 4枚獎牌的成績超過了“英國體育局”設定的 1~2枚的目標。體操隊在接下來的里約奧運準備周期內(nèi),經(jīng)費增加了36%。這種激勵制度使得強者越強——英國體操隊在里約創(chuàng)紀錄地一舉收獲7枚獎牌。
而英國沒有奪牌希望的籃球項目,在里約奧運準備周期內(nèi)連一分錢也沒有。這項民眾廣泛參與的運動在競技場上沒有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而大眾幾乎難以接觸到的馬術(shù)運動,在過去四年拿到了1800 萬英鎊的運動員經(jīng)費,只因為這個項目更有希望奪牌且設置更多獎牌項目。
2012 年,英國時任體育大臣休·羅伯森(Hugh Robertson)甚至表示,倫敦奧運的成功不是看比賽期間公共交通是否暢通,而是看英國在金牌榜上的表現(xiàn)。
“如果沒達到獎牌目標,我們會想知道為什么以及哪些地方出了錯,”羅伯森曾公開說。
也難怪英國媒體都用“無情”(ruthless)、“殘酷”(brutal)來形容這個完全以獎牌、甚至是金牌為導向的英國奧運體制。
英國2016至2020年的政府預算顯示,“英國體育局”在下一個奧運周期的經(jīng)費將增加 29%。在里約,英國自行車、體操、游泳等隊伍超額完成了任務,它們很可能會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上有望拿到更多金牌。
熟悉的擔憂
英國在這屆奧運會的出色表現(xiàn)也是當?shù)厝藷嶙h的話題。有意思的是,當我向英國朋友提起他們金牌數(shù)超過中國的時候,他們除了開心,也表達了一種我熟悉的擔憂。
“中國的人口是我們的 20 倍,我們居然在金牌榜上超過了你們,這感覺很奇怪,”我的朋友說。“大筆財政預算投入到馬術(shù)這種普通人很少參與的項目,就算出了奧運冠軍,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