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歲安海白塔塔檐坍塌 雙塔凌霄曾是一大勝景
860歲安海白塔塔檐坍塌 市民盼盡快啟動修繕
東塔清朝毀于暴雨,西塔命運引發(fā)關注
東南早報6月9日訊(早報記者 林加華 文\圖)860余歲的安海白塔,塔檐出現了坍塌,這一消息讓不少人揪心。在塔的附近,安平橋生態(tài)文化公園項目的建設已到塔邊,白塔在等待著華麗轉身,只是,大家期盼步伐能快一些。
四周雜草叢生 塔身衰老不堪
在安海當地文獻資料里,白塔被視為安海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在安平橋畔,這座建成860余年的塔被視為橋的守護者。1961年,白塔作為安平橋的組成部分,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昨日,記者在白塔下看到,四周雜草叢生,附近都是泥濘,沒有看護的人員,與它“國保單位”的頭銜極不匹配。塔外圍的鐵門緊鎖著,除了兩方石碑和角落邊一堆磚塊,再無其他的配置。一面廣告墻之隔,就是車流不息的大路。
這是座五級高的仿樓閣式佛塔,五層六角,塔身已是斑駁不堪,塔頂長出了青草。塔的第四層,塔檐缺了一大片,掉落的磚塊砸在了第三級上。
站在安平橋上望去,曾經安海第一高度的白塔,顯得“矮”了,旁邊都是建筑工地,身后是一片片林立的高樓,再不是往昔的天空海闊。
早年繁華非凡 承載安海記憶
“白塔是安海的文明。”安海當地文史收藏人士汪建育先生說。
他介紹,宋明時期,安海古鎮(zhèn)海上貿易興盛,古渡口就在白塔之下,繁華之景,讓人浮想聯翩。明朝時期,白塔大修過一次,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文明塔”。鄉(xiāng)里有人科舉高中,就會在塔上掛上大紅燈籠慶賀。再后來,有讀書人要去應考了,也會到塔下祈拜,足以見白塔在安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漲海聲中,白塔也是一座燈塔。夜色籠罩的海面上,歸航的船只們看見白塔上的光,就是看到了回家的路,塔指引著一艘艘船只平安歸來。
汪建育回憶,小的時候,白塔四周還沒有高樓,不遠處就是入海口。“登上白塔,一眼望去只有茫茫大海。”每年的端午節(jié),白塔迎來最熱鬧的時候,站在塔上,塔下人聲鼎沸,看海面上“抓鴨”、陸地上“嗦羅連”,就跟過年一般。
曾經雙塔凌霄 當地一大勝景
安海白塔又稱“西塔”,距離安平橋幾十米遠。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即1152年,歷時14年的安平橋建成,“里人以造橋之余資,造此塔。”黃庭煥《舊志》只言片語介紹了白塔的建造歷史。
汪建育告訴記者,在西塔的不遠處,原本還有一座龍興塔,俗稱“東塔”,雙塔凌霄,曾是安海一大勝景。
據載,南宋時期,安海建了五里橋(即安平橋)和東橋,被視為當時安海經濟發(fā)達的一大物證。五里橋頭有西塔,東橋畔建了東塔,兩塔一路之隔。安海原本是座土城,明嘉靖時期,倭寇犯境,最后拆了東橋的石板筑城,東橋也就廢棄了。
這座“東塔”,“塔高準西塔,大倍之,腹大丈余……登斯塔而望南門,北及大坪、紫帽、雙陽,維西北而照映。”
歷久失修,東塔終是經不住風雨震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二十日大雨,至五月初六辰時塔盡壞。”《安海志》記錄到。
“白塔只是塔檐坍塌了部分,如果沒有引起切實的重視,得到及時保護,一旦重蹈東塔的境遇,到時候真不是‘可惜’可以去描述的了。”汪建育說,安海白塔已經屹立近千年,它可以走得更遠。
啟動白塔修繕 納入文化公園
“長期以來,白塔像個孤獨的老人,沒人理睬。”當地一位文化界人士這么向記者表示。他認為,對待諸如白塔這類當地文化性標志的建筑物,政府和主管部門“護”要比“修”更迫切,“平日里的愛護,才能延長它的壽命,盡可能使之保存得更為長久。”
史料記載中,明朝、清朝時期,白塔各有一次大修,距今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上世紀80年代。
泉州市安平橋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安平橋兩頭現在是歸屬地管理,白塔已經移交由安海鎮(zhèn)及晉江文物單位負責。據了解,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則需經逐級上報批準后方可施工。
2013年2月,開工興建的晉江安海鎮(zhèn)安平橋生態(tài)文化公園項目,將白塔包括其中,以建塔時的“瑞光塔”出現在入口服務區(qū),周邊將建設下沉廣場,與旁邊的水心禪寺、陸上橋、水上橋、入口集散廣場、市民休閑廣場、親水平臺等多個景觀合為一體,再現“白塔凌霄”的景象。按照預期,該項目的建設時間為1年。
按照這一份方案,將啟動白塔修繕,建設成文化廣場。
相關閱讀
- (2014-05-14)百年老宅因年久失修半夜突倒塌 三人僥幸逃出
- (2014-05-27)南安石井老房子倒塌老人被埋 消防員刨土救人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