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鄉(xiāng)村筍宴 做法多樣風(fēng)味獨具(圖)
2014-05-16 10:18:18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條
春夏交替,有不少應(yīng)季鮮筍可采,它們可用來烹煮熱菜、制成涼菜,也可加工制成干品儲存,皆是帶有“筍”味的怡口美味
一年四季,山林之中皆有鮮筍破土而出。但在多數(shù)山農(nóng)眼中,在春夏之際出產(chǎn)的筍子,如開春后冒尖的春筍及初夏引來的小竹筍,則有著更為迷人的質(zhì)地與口感。
雖然筍子的種類眾多,鮮嫩度也各有千秋,但無論是將其入鍋熱炒成下飯菜,或是燉煮成高湯,或是腌制成清涼小菜,又或是晾曬風(fēng)干成干品,由這些筍子烹煮而成的菜肴,卻都是兼具美味及養(yǎng)身效果的上佳珍品。
本期《美食》就將帶您去盛產(chǎn)筍子的鄉(xiāng)村走走,一同去品嘗一頓可口的筍子大餐吧!
春筍鮮食,可制筍包可鹵小菜
每年清明過后,充沛的雨水,猶如定時的鬧鐘一般,按時將沉睡在土中的竹芽喚醒。如何尋找這些嫩芽的蹤跡?在許多居住在竹林附近的山農(nóng)們看來,只需耐著性子,循著山坡田野中竹子生長的地方走去,便能輕松地找到正在萌芽的鮮嫩春筍。
借助春雨的滋潤,依靠自身的力量頂開表層的泥土,隨著裂縫綻開,春筍便迎來了冒尖的時刻,此時也正是挖春筍的最佳時機。家住德化縣國寶鄉(xiāng)佛嶺村的陳金花認(rèn)為,挖筍不可憑借蠻力,還需用一些巧思,若是直接揮動鋤頭挖筍,很可能會將嫩筍砍斷。唯有細(xì)心將筍周遭的泥土刨開,再用鋤頭順著筍的根部撬起,如此一來,才能完好無損將整棵春筍挖出來。
剛挖出的春筍,被油亮的棕黃色外皮包裹著,用手撕開層層交錯的“皮衣”,就能看見里頭鮮嫩筍肉的模樣。陳金花說,單從筍肉的顏色,便可分辨出筍肉的嫩度,如其顏色越白則越脆嫩,若筍肉呈現(xiàn)黃色或綠色,則口感會遜色許多。
產(chǎn)于春季的春筍,被不少鄉(xiāng)村大廚稱之為“菜王”,此名因何而生?擅長烹煮農(nóng)家菜的大廚江志高說,既是因為春筍擁有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纖維素等多種營養(yǎng)的食材,更重要的是,春筍與各式葷素食材都可進行搭配烹調(diào),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百搭”食材。
筍包,在江志高記憶里,是每到春筍產(chǎn)季村子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應(yīng)季主食。今年4月入末,江志高決定與家里人再做一次筍包解解饞。把提前經(jīng)水調(diào)和、揉搓、發(fā)酵制成的面團放在面盆中靜置,臨近中午飯點,江志高開始著手調(diào)制內(nèi)餡,將春筍切成丁狀,把帶有肥油的三層肉切成小塊狀,拌入少許胡蘿卜丁以增加甜味。隨即熱上油鍋,將這些生食材統(tǒng)統(tǒng)倒入鍋中翻炒至半熟,江志高說這樣的加工能讓三層肉被熱氣逼出了油脂,進而也潤滑了較為干澀的筍丁。把發(fā)酵完成的面團拆分,捏成面皮包上炒好的筍餡,用手將面皮一段扯成花瓣狀封口,上鍋蒸煮成熟的筍包即可上桌供大家享用。不同于肉包的油膩,加入筍丁的筍包,與面皮一起入口,多了幾分爽脆,也多了幾分清爽,在春夏時節(jié)吃,不油不膩,口感很是舒服。
春筍制食,可與菜、肉一起炒成下飯菜,也可切成細(xì)絲入湯煮成閩南風(fēng)味的酸辣羹,亦可拌入米飯塞入竹筒蒸煮成竹筒咸飯,雖烹法多樣,但江志高則更喜歡以簡單的方式單獨烹調(diào)春筍,如直接將嫩春筍直接放入鹵汁中醬鹵,以慢火鹵制數(shù)小時之后,春筍的形狀不變,顏色則由淺變深,濾除鹵汁,以刀切成薄片擺盤。此鹵筍可直接上桌充當(dāng)熱菜,也可放涼作為鹵味,品嘗起來都各具特色。
應(yīng)季竹筍,滋味不同做法各異
春季采收的筍子,是制作成鹵味的好材料,同時也是制作一款可口涼菜的原材。初聞“手剝筍”,單聽名字就能讓許多食客們對其躍躍欲試,這款充滿食趣的筍子涼菜,是不少竹林人家常備的款客小菜。
制作手剝筍,選用的不是大春筍,而是個頭小巧的小春筍。只需剝除最外頭的一層“老皮”,保留大部分的“皮衣”后,陳金花通常會先將小春筍放入水中洗凈,而后將其分切成均等小段,過熱水汆燙撈出,便可開始腌制的步驟。
好吃的手剝筍,源于豐富腌料的“加持”,陳金花掰指算了算說,腌料中往往包含了六七樣調(diào)味料,如香葉、八角、桂皮、冰糖及辣椒等。通過一個晚上的漫長腌制入味,小春筍會吸附腌料所釋放出的各種味道,融合自身所有的清甜味,隨之變成酸酸甜甜的清爽滋味。在品嘗手剝筍時,不需借用任何工具,只要用手輕輕撕開筍皮。至于該撕開幾層皮才可入口,陳金花笑說,這大多因人而異,如喜歡老一點的口感,撕開一兩層筍皮便可吃。如喜歡嫩度高點的筍肉,則可多撕幾層筍皮,而這樣邊撕邊吃的過程,也會讓品食這道涼菜的過程變得十分有趣,一點也不會無趣。
春去夏來,在這季節(jié)交替之際,雖春筍不再出現(xiàn),但卻到了一年一度小竹筍出現(xiàn)的時候。江志高說,每到小竹筍盛產(chǎn)的時候,村里人便會抓緊時間去采摘小竹筍,因為其有著“摘了又長,長了又摘”的特點,因此采摘期有時可持續(xù)半個來月之久,收獲往往頗豐。同樣適合與擁有油脂分泌的肉品進行搭配,但在烹煮小竹筍時,江志高則更為推薦有著脆度的豬頸肉,不同于春筍的脆,小竹筍的口感則偏于嫩,因此在經(jīng)由熱炒之后,它與豬頸肉的彈脆形成對比,吃起來口感更有層次。
在春夏更替的時候,作為竹筍類的“一員”,苦筍亦也到了問市的季節(jié),因為在烹煮后,苦筍肉仍會保有一絲絲的苦味,在適合“吃苦”的夏季,江志高說,苦筍通常是燉湯補身的良材。無需與高檔的食材進行搭配,僅與大骨一同燉煮便可成“靚湯”。經(jīng)過文火慢燉后,苦筍肉含有的滋味會融入湯水之中,吸收了大骨中殘存的油脂,苦筍的質(zhì)地也會變得柔軟,在炎熱的夏季到來之時,用這道“苦湯”搭配主食一起食用,能夠起到清火解乏的食療作用。
筍衣入菜,與肉類同烹最美味
鮮筍的保質(zhì)期短暫,為延長筍子的保質(zhì)期,把其制成干品便是唯一“保鮮”的途徑。
在各式筍子制成的干品中,相較于常見的筍干,筍衣則較為特別。江志高解釋說,不同于筍干的厚實“外表”,同樣是干品的筍葉,外觀則較為輕薄。因為筍衣的制作原料是從春筍筍葉上破除的最外面一層“薄皮”,從春筍上剝離下來,這層筍皮需經(jīng)過反復(fù)的修整,并經(jīng)過高溫的蒸煮、清水浸泡漂洗,之后經(jīng)過壓榨去水及烘干等過程,才能制成可以保存多時的筍衣。
那么,該如何烹煮筍衣?江志高說,其做法與筍干大同小異,最先步驟仍是要將缺失水分的筍衣加水“還原”。由于筍衣比較薄,無需像浸泡筍干一樣耗費日夜浸泡,泡發(fā)筍衣只需幾個小時,江志高還透露了一個浸泡筍衣的小訣竅,那就是用淘米水浸泡筍衣,如此不僅能減少筍衣的泡發(fā)時間,還能使泡發(fā)后的筍衣?lián)碛懈鼮榍宕圊r嫩的口感。
與烹煮鮮筍一樣,筍衣與肉品搭配烹調(diào)亦是最為可口。江志高建議說,可以借鑒燒肉的方式,將筍衣與五花肉一起入鍋燜燒,通過“鍋氣”地慢燒,使筍衣進一步軟化,并散發(fā)出清新的筍香,并與五花肉的肉香相得益彰,最終形成一道絕妙的美味佳肴。
□泉州網(wǎng)-泉州晚報記者 陳士奇/文 張九強/圖
標(biāo)簽: 泉州鄉(xiāng)村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