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音樂界最高獎:民族唱法陽盛陰衰令人喜
2017-11-30 13:09:29 來源: 北京青年報
0瀏覽 評論0條
“三新二異” 盤點中國音樂界最高獎
11月19日至11月27日,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選在廣州舉行,這也是全國文藝獎項評選調(diào)整后的首次“金鐘獎”評選。調(diào)整后,金鐘獎每一類別都只有五位獲獎者,且不再區(qū)分金、銀、銅獎。
金鐘獎是國家級最權威的音樂獎項,創(chuàng)辦于2001年,經(jīng)中宣部批準設立,由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本屆比賽設立了民族聲樂、美聲聲樂、鋼琴和古箏四個類別,吸引了數(shù)千人報名,共有255名選手進入最后的角逐。決賽最大的亮點是在復賽階段評委“拉幕”盲聽評選。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在接受采訪時說:“今年我們一如既往舉辦了民族和美聲唱法比賽,鋼琴比賽競爭比較激烈。網(wǎng)上直播,觀眾高達幾十萬,影響挺大,也讓音樂更加惠民。”
復賽“拉簾” 評委盲聽
在鋼琴復賽現(xiàn)場,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每排評委席的前面,都支起了高達近兩米的屏風,評委根本看不到選手的演奏,只能靠聽聲音作出評判。這樣的情景在古箏、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的復賽評選中同樣出現(xiàn)。葉小綱說:“參賽選手有幾十人,評委也有三十多人,每一個比賽現(xiàn)場至少有十幾個評委,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熟人關系或是學生關系,‘拉簾盲聽’,真的聽不出來是誰在演奏。‘拉簾盲聽’是很多樂團考試的方式,金鐘獎決賽中‘拉簾盲聽’完全是一種恰當?shù)霓k法,可以防患于未然。”
無論是對評委還是對選手來說,“拉簾盲聽”都是與眾不同的體驗。美聲唱法評委、著名歌唱家么紅說:“我覺得挺好。對評委的耳朵是一個考驗,因為沒有了視覺評判,全憑自己的耳朵去聽選手唱得怎樣,你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手的演唱上;這樣,對選手的演唱要求更直接、更細致,還確實杜絕了人情分。”盲聽對于選手而言也是個考驗,因為演唱時看不到評委的面孔,無法判斷評委的喜怒哀樂,因此只有集中精力處理好自己的演唱、演奏,表演的心態(tài)更加單純。
當然,“拉簾盲聽”也不是萬能的。么紅說:“半決賽后把‘簾’打開,有的選手就讓我們很蒙——聲樂演唱還要看選手的表演,有的選手唱得不錯,但表演很呆板,甚至不會表演。當然,這只是個別選手。”但無論如何,“拉簾”評選確實為公平比賽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制,那些身體不適而演唱出現(xiàn)問題的選手、那些歌聲臨時出現(xiàn)狀況的選手和真正缺乏實力的歌手都擋在了半決賽之外。
不再是“唱不盡的冰涼小手,聽不完的為藝術為愛情”
前幾年在民族唱法的聲樂比賽中,男選手的弱勢成慣例,而本屆民族聲樂評選,男歌手的優(yōu)勢開始“爆發(fā)”: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選送曾勇演唱的《將進酒》,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選送于海洋演唱的《又見鴻雁》,陜西音樂家協(xié)會選送歌手郝亮亮演唱的《甲板上的馬頭琴》,都頗受好評。
盡管是男女混合評選,但獲得金鐘獎的五名民族唱法歌手中,有四位男歌手,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民族唱法評委會主任、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說:“真的是一屆比一屆好,這次評委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整體的水平變好了,特別是男生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過去男孩子唱歌好像特別弱,傻傻的,這一次男孩子演唱的作品,無論從演唱的技巧、聲音的運用、所選的作品,以及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都非常搶眼。這是一個非??上驳默F(xiàn)象。”男高音歌唱家、評委郁鈞劍認為:“民族唱法男聲的優(yōu)勢爆發(fā)是因為他們的老師找到了適合男聲演唱特點的教學方法,這令人欣喜。”
無獨有偶,在美聲唱法評選中,也出現(xiàn)了一批男中音和男低音。著名歌唱家、美聲唱法評委會主任廖昌永說:“從復賽到半決賽我們發(fā)現(xiàn),男中低聲部占很大的比重,說明我們中低聲部的訓練比以前有進步。十多年前,我們做評委的就經(jīng)常感慨‘唱不盡的冰涼小手,聽不完的為藝術為愛情。’現(xiàn)在曲目的選擇非常專業(yè),技術上比較平均,聲音的柔美度、音色的厚度和濃度,都很不錯。西安音樂學院有位選手唱的《幽蘭操》,唱得非常漂亮、很美。”評委、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也說:“現(xiàn)場演唱時,高音極限音能令觀眾興奮,占便宜,但其實有些男中音的修養(yǎng)等方面比男高音都優(yōu)秀。”
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聲局面未改
民族唱法男聲優(yōu)勢大爆發(fā)的同時,也顯現(xiàn)出女聲人才培養(yǎng)的一些誤區(qū),尤其近年出現(xiàn)的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聲的趨勢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本屆金鐘獎女選手的演唱中尤為突出——都是民族與美聲的混合聲,選擇作品也經(jīng)常是高亢激情的,高音演唱都不約而同地混入美聲方法。由于選擇了過多高難度的作品,使得她們的演唱有些力不從心,未能達到感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有一位選手演唱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由于過分強調(diào)“小親圪蛋”中“小”字的下滑音,令觀眾甚至感到有戰(zhàn)栗感,失去了民歌原有的美感。而另一位歌手演唱的《蘭花花》與她的表演和服裝氣質(zhì)完全不搭配,演唱的《曙色》幾近失去音準。評委郁鈞劍就指出:“民族唱法過去幾年對加入美聲過分強調(diào),甚至形成了趨勢和統(tǒng)一的標準,破壞了民族聲樂的個性化,這是千人一聲的原因之一。這就違反了民族音樂要有個性特點和聲音辨識度的藝術規(guī)律。這次男選手的成長,正說明民族音樂需要個性化的特點。每一個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辨識度,這才是民族聲樂的出路。”
古箏選手陰盛陽衰令人擔憂
在鋼琴比賽中,很多選手選擇在決賽演奏高難度的協(xié)奏曲,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等。但有評委認為:“現(xiàn)在鋼琴選手的技術很好,但鋼琴演奏除了速度和難度外,還要有好的音色。對演奏音色的研究是處理作品的關鍵,也是鋼琴演奏者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至于古箏比賽更顯現(xiàn)出這幾年的老問題,那就是女選手的比例遠遠大于男選手。進入復賽的選手中,大部分是女選手,十五位決賽的選手中僅有兩名男選手。不僅數(shù)量處于劣勢,“男選手的演奏也有女性化的趨勢”更讓評委擔憂。其實,“箏橫為樂,立地成兵”說的是古箏也是戰(zhàn)場上的“兵器”,而現(xiàn)在缺少了萬馬奔騰的氣勢。當年,婁淑華、羅九香、王巽之等已故古箏演奏大家都是男子古箏演奏家。但不知何時,愛好古箏成為當今女子的“特權”,男子彈古箏成為“奇葩”。如此一來,古箏的雄壯和剛勁漸漸消失,這其實也是音樂教育與普及的一種誤區(qū)。
文/本報記者 倫兵
相關閱讀
-
郭敬明涉獵音樂界 音樂劇《小時代》全國甄選主角
2014-10-30 11:01:50
-
陳慧琳被曝確定登央視春晚 以美聲唱法挑戰(zhàn)新歌
2015-01-28 14:00:29
-
《信中國》: 帶動年輕人感受信仰的力量
繼楊洋、張若昀、馬蘇、王源等人之后,上周五,央視大型人文藝術類節(jié)目《信中國》第七期迎來了實力...更多
2018-04-25 15:47:20
-
不跟風不浮躁小成本民族風格 中國電影現(xiàn)內(nèi)蒙古現(xiàn)
不跟風 不浮躁 小成本 民族風格 現(xiàn)實主義中國電影為何出現(xiàn)內(nèi)蒙古現(xiàn)象近年來,《八月》《告別》...更多
2018-04-24 10:36:12
-
-
未來幾年中國電影會怎樣? 這四大預測相當大膽!
藝恩預測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可達800億中新網(wǎng)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張曦)2022年中國電影票房有望到100...更多
2018-04-18 14: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