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商投資區(qū):蒜蓉枝攤:濃濃蒜香 回味無窮
核心提示
幾乎每個閩南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關(guān)于蒜蓉枝的兒時記憶,一口酥脆,一口濃濃的蒜香味,這就是童年的味道。在泉州臺商投資區(qū)洛陽古街,這份古早味從一個極簡的攤子中散發(fā)。這就是位于古街蔡巷口的蒜蓉枝攤。 □記者 黃雅珊 吳志勇 文/圖
忙碌的手藝人——
蒜蓉枝攤倚在電線桿邊,與一家賣蚵的攤子并排。記者看到,攤子很簡單,不過就是一個大盆里堆滿了一袋袋蒜蓉枝。攤主不在,賣蚵的阿婆幫忙售賣,“我?guī)退u蒜蓉枝,他幫我洗蚵去了。”原來,兩個攤子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關(guān)系。而蒜蓉枝攤主不在時大部分是在家里做蒜蓉枝。
記者與阿婆交談時,攤主張阿慶載著洗好的蚵回來了。不過,他又要急匆匆地往家趕。張阿慶是洛陽鎮(zhèn)洛安村人,今年53歲。他做蒜蓉枝的手藝為祖?zhèn)鳎窍蚴迨鍖W(xué)的,24歲起,他便開始做蒜蓉枝,至今近30年。蒜蓉枝做好后,他便載到古街上來賣,之前都在街中段姐姐的家門口賣,姐姐搬家后,他就搬到蔡巷口賣,“大家認位置買,我的生意一直不錯。”
待記者了解清楚后,張阿慶又急著走。賣蚵阿婆表示理解,她的評價是“蒜蓉枝很好賣,也好賺,但是是辛苦活,很累。”據(jù)悉,一袋裝有1斤的蒜蓉枝,每袋10元。當(dāng)天,有人要來定70斤的蒜蓉枝,但張阿慶以忙不過來婉拒了。
繁瑣的工序——
在張阿慶的家里,記者看到了蒜蓉枝的出爐過程。張阿慶說,蒜蓉枝要蓬松酥脆,發(fā)面和搓面打結(jié)是關(guān)鍵。只見他將加有酵母的水倒入面粉中,用手和勻,靜置2個小時左右后,將面團取出,抹上食用油切塊掰段,大致平均分為每塊長10厘米的長條,緊接著開始搓面打結(jié)。
因蒜蓉枝銷量實在不錯,張阿慶自己忙不過來,便請人來幫忙。只見他和搭檔一搓一拉一卷,一根蒜蓉枝就在10秒鐘內(nèi)完成。緊接著重復(fù)一遍又一遍,10分鐘左右,兩人已完成超百根的蒜蓉枝。搓面中,兩位師傅都較沉默寡言,偶爾的對話也都關(guān)乎業(yè)務(wù)能力,雖是簡單的民間作坊,但師傅們對蒜蓉枝的美觀程度很講究。據(jù)悉,平常時,張阿慶每天會準(zhǔn)備100斤面粉,也就是每天要搓揉出1200根蒜蓉枝。
油鍋冒煙了,張阿慶順著鍋沿將揉搓好的蒜蓉枝放入,面團立刻浮上油鍋,一個個蓬松起來,經(jīng)過半個小時的油炸,蒜蓉枝變成一個個金黃燦燦的小麻花,翻鏟間碰撞時發(fā)出酥脆的聲音,無論是看是聞還是聽,都讓人情不自禁地咽口水。
掛霜是最后一個步驟,也是泉州麻花獨特之處。把油和糖小火熬制成糖漿,再加入本地蒜泥和蔥花,一股濃濃的蒜香迅速產(chǎn)生。然后,倒入炸好的坯枝翻拌均勻,給每個坯枝裹上一層“白霜”,蒜蓉枝就做好了。
熱銷的古早味——
拿上一個蒜蓉枝送入口中,那口感綿甜酥脆,吃起來“嘎吱嘎吱”作響,蒜香盈口,叫人回味無窮。就是這份“回味無窮”讓張阿慶的蒜蓉枝成了熱銷的古早味。
在攤子旁不過個把小時,記者就看到大盆里的蒜蓉枝一袋袋在減少。盆邊有個紙箱,里面也裝著蒜蓉枝,盆里的少了,就拿紙箱里的添過來。若是紙箱里的也不多了,張阿慶在家里做好后,會立即再載過來。王女士是古街人,這次回娘家,她像以往一樣來買蒜蓉枝,這次她買了5袋,“一家老小愛吃,每次回娘家都讓我要帶回去。”
張阿慶做好的蒜蓉枝每天早上七八時開始賣,當(dāng)天都能賣完,有時剛過午就賣完了。新客多是買一兩袋,老顧客則是根據(jù)距離攤點的遠近來買,離得近就買少點,每次吃最新鮮的,離得遠的,就多買幾袋,以便徹底解饞。如今,這蒜蓉枝跟著顧客出了省,到了海外,游子也能品這口古早味。
早些年,做蒜蓉枝只是張阿慶的副業(yè),現(xiàn)在成了他的唯一工作。他說,兩個兒子也懂得這門手藝,現(xiàn)在他專職做,以后他不怕手藝無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