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藍領”添彩 2019年表彰全國五一勞動獎狀92個
2019-05-01 09:26:18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0瀏覽 評論0條
2019年表彰全國五一勞動獎狀92個、全國工人先鋒號797個——
“金藍領”為“中國創(chuàng)造”添彩
本報記者 徐佩玉
動車組裝班在開會討論。
歐陽享供圖
一列列飛馳而過的動車,一項項布滿世界各地的管道工程……“中國創(chuàng)造”高品質的好口碑已經傳遍世界,而這背后離不開一個個藍領 工人的辛勤勞動、大膽創(chuàng)造。新一代的藍領工人正在向世界展示他們身上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刷新世界速度”的組裝班
2010年,CRH380A高鐵列車在京滬線跑出了486.1公里/小時的世界速度;2016年,中國自主研制設計的兩列標準動車組以420公里時速在鄭徐高鐵交會而過,相對時速達到840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速度;2017年,“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fā)……這些列車的“動力心臟”牽引電機,均由同一個組裝班裝配生產。
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軌道交通事業(yè)本部牽引電機車間動車電機工段動車組裝班,是一支技術精湛的年輕隊伍,共有20名成員,平均年齡32歲,其中1名高級技師、2名技師、9名高級工。
組裝班班長歐陽享說:“我們的工作只是將上千個配件組裝成一個合格的電機,過程很簡單,卻需要學習各種新理論知識,需要格外專注、仔細。加班加點,那都是常事兒了,沒必要說!”
2015年“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牽引電機剛開始進行試制生產,沿用了“和諧號”的軸承裝配工序,導致軸承出現(xiàn)了高達30%的報廢率。歐陽享作為組裝班的班長,他明白高報廢率的代價有多高,也明白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找來研發(fā)工藝的同事,分析造成軸承報廢的原因。原因找到了,解決起來卻依然不輕松。那段時間,歐陽享時常只靠一塊面包果腹,困了就在地板上瞇一會兒。經過不懈努力,一個月后,適合“復興號”的立式裝配方式終于確認下來,解決了軸承報廢的問題,節(jié)省了成本。
牽引電機,被稱為“列車的心臟”。不僅是班長歐陽享,組裝班里的每一位成員都身負重責,時刻將保證乘客安全作為自己的使命。
“組裝班從事的事情看似簡單,卻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就拿裝配一顆螺絲釘來說,如果沒有擰緊,在時速兩三百公里的列車上脫落,這螺絲釘就變成了潛在威脅,危及列車的運行安全。”歐陽享說。
秉持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理念,該班組以過硬的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創(chuàng)新了數(shù)十種新產品。到2019年,共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7項,其中發(fā)明專利2項。
蓋立亞在車間檢查智能車床。
蓋立亞供圖
玩轉數(shù)控機床的“鏗鏘玫瑰”
蓋立亞,被沈陽優(yōu)尼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同事們稱為玩轉數(shù)控車床的“鏗鏘玫瑰”。入行20年來,她從一名普通設計員,成長為高級工程師,更是獨當一面成了i5T5產品線的“掌舵人”。
十年前,剛剛升職為技術部長的蓋立亞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機遇。她帶領的團隊承擔了3個國家高檔數(shù)控機床科技重大專項項目,任務十分艱巨。同時,由于當時的蓋立亞不過33歲,團隊的其他同事年紀更小,專項評審專家一度懷疑她們是否能夠完成項目。除了來自專家的質疑,彼時的蓋立亞家中還有一個剛剛5個月大的寶寶需要照顧。她頂住壓力,從早到晚來往于家和公司兩點一線,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蓋立亞帶領團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其中的HTC3250μn精密機床,實現(xiàn)徑向跳動達到0.1μ。這個數(shù)字是什么概念?即常人中等粗細的頭發(fā)絲的七百分之一!該機床可用于加工航天精密轉臺,在中國數(shù)控車床制造史上開創(chuàng)了先河。
如今,已經成績滿滿的蓋立亞仍然身居一線。作為i5T5產品線經理,她每天都要到生產線上進行巡檢,查看生產情況,查找問題。“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列兵,不僅要保證它們能打仗,而且還要能打硬仗。”蓋立亞說。
與傳統(tǒng)機床相比,i5T5系列智能機床的加工精度更高,軸類零件加工尺寸精度可達0.01mm以內,并且具有更好的抗震性和穩(wěn)定性。蓋立亞介紹,該機床目前生產的部件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航天、軍工等行業(yè)。
“研發(fā)初期,我們只是單純地把所有好的參數(shù)都堆積在一起,做出了一臺通用型機床,但是與客戶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貼合。后來,經過不斷研究,我們轉變了思路,從客戶需求出發(fā),而不再是從研發(fā)產品的角度出發(fā),尋找最恰當而不是我們認為最好的參數(shù)。”蓋立亞說,通過對客戶反饋信息的分析,她帶領團隊實現(xiàn)了機床的快速迭代。僅2016年,i5T5智能機床就迅速占領市場,實現(xiàn)了從十幾臺到上千臺銷量的飛躍,銷售收入更是突破1.5億元。
“從事機械工業(yè)很寂寞,但是我們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就要耐得住寂寞,全身心投入到基礎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國的工業(yè)水平。”蓋立亞說。
王要飛在山東董濰首站工藝施工現(xiàn)場。
王要飛供圖
從礦區(qū)走出的高技能人才
今年33歲的姚武江身上貼滿了“標簽”:山西陽煤集團一礦機電工區(qū)機電隊技術員,山西省最年輕的人大代表,全國煤炭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第二屆全國煤炭工業(yè)百名優(yōu)秀青年礦工……
入行僅8年,姚武江就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線骨干,“這一切都源于熱愛,得益于實踐、創(chuàng)新和堅持。”
雖然出身于煤礦家庭,大學學的也是對口專業(yè),但剛參加工作的姚武江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貞浧鸬谝淮蜗戮ξ浣f:“那里風很大、非常潮,逆著風走上8000多米、10000多米非常難受,上來之后整個臉都是黑的。”煤礦工作的辛苦一度讓他想打退堂鼓。
“我總覺得自己對于煤礦有著一種天生的熱愛和莫名的情結。”姚武江說。憑借這份熱愛,姚武江堅持了下來,夜以繼日地加強學習。他翻閱了大量的教材和圖紙資料,總結出各種機電常用工具的快速使用方法以及檢查機電設備的小竅門,甚至在家里搭建起機電設備模型,便于研究。
說到底,姚武江還是一個年輕人,身上仍然保留著年輕人的心氣與創(chuàng)新精神。他在工作中時常搞點小創(chuàng)新,既為枯燥的日常工作帶來活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拿點獎回來。
他先后獨立完成了皮帶集控裝置改造、便攜式停電報警儀、汽霧消塵裝置、撈車器閉鎖改進等10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
其中,他主持的皮帶集控裝置改造項目通過氣霧消塵、逆序停皮帶與雙堆煤保護等方式,不僅提高了煤炭傳運的工作效率,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還有效減少了煤塵對人員及設備的危害。最終,該改造項目在2017年山西省煤炭行業(yè)創(chuàng)新競賽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斬獲特等獎。
長期以來,“85后”姚武江對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問題格外關注。2014年,姚武江大師工作室成立。自此,他帶領著更多的年輕工人共同進步,目前該工作室里的10多名工人都已經獲得高級工以上職稱。“新時代賦予新使命,要建設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技能型勞動者大軍,培養(yǎng)人才很關鍵。作為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我認為青年人應該有擔當、有作為。”姚武江表示。
姚武江(中)向工友們講解設備原理。
姚武江供圖
獨當一面的“85后”電焊工
王要飛是新一代工人的優(yōu)秀代表。
2005年,年僅18歲的王要飛進入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分公司,成為了一名電焊工。
剛入行的王要飛,很幸運地跟著第五工程處參與了邳連支線管道施工工程。第一次的工作經歷,就讓他意識到自己從事的是國家能源動脈的焊接施工,是一項光榮且艱巨的工作。
在此后的職業(yè)生涯中,王要飛先后參與陜京三線、澀寧蘭、印度管道、漠大線、蘭成中貴線、中俄二線等多個國內外重點工程的建設工作。“我既經歷過40度的高溫,也感受過零下40度的嚴寒,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磨礪了我。”王要飛說。
在參與印度東氣西輸管道工程時,王要飛僅入行2年,剛剛接觸下向焊,對他來說這項工作頗為艱巨。勤能補拙,王要飛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嘴上勤快,手上更勤快,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任務。“起點低不怕,只要嘴勤點、手勤點,比別人多付出一些,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成長得更快。”王要飛說。
到了蘭成中貴項目,這時的王要飛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他將自己的技術和心得體會分享給其他工人,帶領大家共同進步。他將RMD(短弧控制技術)氣體保護焊工藝的技巧教會機組焊工,使得原本20分鐘一道口的速度提高到10分鐘左右,降低了焊道密氣、內凹的缺陷,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3。
每次帶動身邊的焊工為企業(yè)作出新貢獻,都是王要飛最開心的時刻。“在別人看來,焊工很辛苦,但在我眼里,是苦中有樂。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我的技術和本領,教給有需要的工友們。”
王要飛認為,成功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作為一名工人,我認為,雜而不精,不如精于一法,因為精于一法,便成神通。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就是我認為最有意義的創(chuàng)新。學習和創(chuàng)新沒有‘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