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_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一区_无码极品少妇_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揭秘檔案保管背后故事 廈門“活歷史”在這里保存

2016-10-04 12:25:10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市檔案館庫房管理人員在過渡間仔細檢查檔案里是否生蟲。

真空充氮除蟲滅菌裝置,保障檔案100%殺菌除蟲。

庫房管理人員每天都要對庫存檔案進行檢查。

修復室里的工作人員對民國時期的破損檔案進行修補。

“文件檔案、信息數據,全部安然無恙。”這句話,讓人們懸著的心放下了——強臺風“莫蘭蒂”挾狂風暴雨來襲,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廈門市檔案館,平安“挺”過難關,保管的檔案資料無一受損。

檔案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負“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使命,耕耘在這里的“蘭臺人”,將館藏悉心呵護。檔案館常年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節(jié)假日“四級保障”值班制度,每一輪臺風來臨,無論其大小,都嚴陣以待。

檔案館更是一部城市的“活歷史”。20多年來,廈門市檔案館低調地隱藏于繁華的市中心,以至于人們提起“檔案館”,似乎總有一種神秘感,或者是固定印象:密密麻麻的檔案,黯淡無光的庫房,電網密布的圍墻……

那么,檔案館里都存有哪些檔案?這些檔案如何保存?與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本周,記者走進市檔案館,探究關于檔案的“秘密”。

釋問1

他們都存有哪些檔案?

文書檔案和民生檔案都能查到

先來看一則故事——年近七旬的市民吳先生,曾有過上山下鄉(xiāng)的經歷,回城后在廈門某工廠工作,因工傷導致單眼失明,結果遭遇辭退。身患殘疾,沒有居所,沒有退休金,吳先生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其實,按照規(guī)定,他可以依據上山下鄉(xiāng)人員退休政策辦理退休,但因工廠倒閉,相關檔案不知從何找起,手續(xù)一直無法辦理。幾經曲折,吳先生走進了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千方百計地幫助查找線索,終于在思明區(qū)檔案館找到了他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檔案。

這樣皆大歡喜的事件,隔三岔五就會在市、區(qū)檔案館上演。這是因為在檔案館里,除了機關事業(yè)單位在日常工作中產生的文書檔案,名人檔案,記載和反映本市歷史沿革、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檔案外,還有與你我生活十分貼近的民生檔案,如婚姻、安置、房契、人口普查、破產改制企業(yè)、勞動就業(yè)、畢業(yè)生分配等等。

目前,市檔案館的館藏檔案分為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以紙質載體為主,穿越歷史時空400多年,是廈門歷史的真實記錄,同時還包括錄音、錄像、影片、照片、光盤等其他載體的檔案,加起來有30余萬卷(件)。

釋問2

如何妥善保存檔案?

恒溫恒濕防蟲防火防盜

檔案庫房是檔案館的核心重地,幾乎所有的檔案資料,都保存在庫房內。在總建筑面積為3353平方米的市檔案館里,檔案庫房面積僅1200平方米,分布于一樓、二樓、三樓,每層一個管理員。這里戒備森嚴,24小時有人值守。平日里,不是專門的管理人員,其他人是一律禁止進入檔案庫房,包括檔案館里的其他工作人員。

負責一樓庫房的管理員趙樹高,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雖然年長,老趙的管理工作可一點都不馬虎。有一回,有一批學生經批準要進庫房參觀,老趙特意安排檔案館的一名工作人員跟在隊伍最后,確保門窗關好,“只有這樣,我才能安心。”

老趙打開加密鎖,庫房門開啟的瞬間,一陣陰冷的風迎面而來。墻上有一個溫度濕度表,溫度常年控制在17℃左右,濕度保持在45%至60%之間,全部由電腦控制。“這些檔案,比人過得都講究。”說話間,老趙轉動一側的轉輪,密集柜緩緩地移動著,露出排列整齊的文檔資料。檔案盒的側面寫著文件的年份、形成單位等信息,按年份依次排列,有點發(fā)黃的紙上記錄著過往的故事……

僅靠人防,遠遠不夠。檔案館的外墻上方是高壓電網,館內監(jiān)控探頭多達60多個,做到“無死角”。自動消防報警系統一旦觸發(fā),氣體滅火系統也將馬上發(fā)生作用。

釋問3

老舊檔案如何修補?

全靠人工一雙巧手裱糊

就像人生病進醫(yī)院首先要做檢查一樣,當一批文件作為檔案進入檔案館進行永久保存之前,一定要經過徹底的消毒。

在一樓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臺真空充氮除蟲滅菌裝置正在默不作聲地工作,在檔案館待了31年的李志明,平時也兼顧檔案消毒的工作。他大致介紹了消毒的過程——首先要把檔案裝進機器里,然后抽真空,保持72小時,再加入純氮加壓,保持12個小時,通過真空擠壓和加氮高壓使菌蟲爆裂,加上氮氣稀釋空氣中的氧分子,令菌蟲缺氧而死。“這兩層的功效,基本上可以100%殺菌除蟲。”

在2樓的修復室,林春云也正忙碌著,陪伴她的是一份份珍貴歷史檔案。把殘缺破損的民國時期檔案一張張輕輕放置在塑料墊上,用浸潤在手工調制的漿糊里的刷子刷一遍,拿著鑷子等工具對著紙張“動手術”,捏、刷,反復數遍,直到紙張完全附著在塑料墊且沒有產生一點氣泡,之后,再將白宣紙裱貼上去,完全晾干,再修補。看似簡單的幾個動作,凝聚的卻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館藏的一些清朝和民國時期的檔案,由于歷史久遠和過去完全依靠查閱原件的傳統利用方式,已經不同程度地存在損害現象。這時,數字化信息管理中心就要“登場”了。數十位工作人員,忙著通過打字、掃描、數碼相機等方式進行電子轉化,讓檔案留存的時間更為久遠。

【記者手記】

讓歷史記錄 離市民更近些

“青燈黃卷,皓首窮經”,曾有人這樣形容檔案工作的枯燥與平淡。

的確,和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接觸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們的低調與認真。面對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他們選擇的是默默堅守。

市檔案館不僅是一座歷史的記錄室,更伴隨著廈門的成長和發(fā)展。只不過,由于場地的限制,檔案館無法真正與市民拉近距離。

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是,新的檔案館大樓已確定選址,面積將比現在的擴容9倍,還會增加實物展廳實時互動。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翹首期待,他們希望能改變市民對檔案館的觀念和認識,把過去“門可羅雀”的檔案館,打造成像圖書館那樣受歡迎的公共文化場所。

【鏈接】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部門

臺風天堅守崗位

臺風“莫蘭蒂”過后,市圖書館、市博物館等場所迅速進行清理工作,第一時間打開大門,為市民提供方便。我市文物部門,則出動文保人員對各文保單位進行受損摸排和清理修護。

在遭受自然災害的時候,公共文化服務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文化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文/圖 記者陳冬)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